威尼斯官方:中國電影越來越不適合電影節

人氣 11

【大紀元2013年08月31日訊】據紐約時報中文網報導,第70屆威尼斯電影節藝術總監阿爾貝托•巴貝拉(Alberto Barbera)日前在受訪時表示,適合電影節的中國電影越來越少。

過去十年,華語電影在威尼斯的成功引人矚目:2006年賈樟柯的《三峽好人》和2007年李安的《色•戒》連續摘得金獅獎;2011年有六部華語劇情片入圍主競賽單元,包括魏德聖的《賽德克•巴萊》、許鞍華的《桃姐》和杜琪峰的《奪命金》等。今年電影節,華語影片只有臺灣導演蔡明亮的《郊遊》角逐金獅;另有大陸導演王兵的紀錄片《瘋愛》、文晏的《水印街》和王小偉短片《死水》參加非競賽單元展映。據業內人士觀察,這一兩年,中國大陸電影市場迅速崛起,票房一路高昇,但在幾大國際影展上的席位卻顯著減少。

本土大眾電影不適合走出國門 獨立電影沒有發行機會

本屆威尼斯電影節的藝術總監阿爾貝托•巴貝拉日前在利多島電影宮的辦公室接受採訪時說:「中國的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中國電影越來越多,但是適合我們這樣電影節的電影卻越來越少。現在中國電影人明顯發生了轉變,主要製作面向本土觀眾的大眾電影。從技術上講,這些電影很精彩,能與世界任何其他地方製作的電影相媲美,但是電影的內容不適合走出國門。」

「中國的獨立電影陷入了危機,」他補充說,「小成本電影越來越難進入市場,它們根本沒有發行機會。據我們所知,有幾部更有趣的電影正在製作之中,但是沒有哪部能趕上本屆威尼斯電影節。」

巴貝拉自2004年起任都靈意大利國家電影博物館館長,去年開始擔任威尼斯影展藝術總監,最突出的新舉措是設置了新單元「威尼斯經典」(Venetian Classics),用於放映經典影片的修復版。

美國獨立電影有廣大生存空間 與商業片市場並行不悖

相較之下,今年夏天美國商業動作片紮堆上映,但巴貝拉說他在其他類型的美國電影中做選擇時並未遇到困難。本屆電影節先是由美國電影《地心引力》揭幕; 20部主競賽影片中有七部美國片;三個主要類別的競賽影片中共有16部美國長片。

至於美國電影為何能一邊賺錢一邊參加電影節,據業內人士分析,在美國除了大片市場,還有很大的空間供藝術片生存。較大型的獨立電影公司有獅門娛樂、韋恩斯坦影業、相對論傳媒等等,其出品的電影以藝術品質為重,同時發行非美國電影;大製片廠麾下也有獨立電影公司,如索尼經典、福斯探照燈,其主業便是製作和發行藝術片。此外,還有數千家小型獨立電影公司以發行小成本的「錄影帶電影」維持生存。

(責任編輯:蘇明真)

相關新聞
美導演弗萊德金 獲威尼斯電影節終身成就獎
意導演貝托魯奇再任威尼斯電影節主席
3D科幻片《地心引力》將揭幕威尼斯電影節
四部澳洲電影將參加今年威尼斯電影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