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長廊

【水彩行家】技法篇「情‧境」創作過程

習畫,創作的過程,不外乎師師,師古,師自然,師心源。

師師,師古,是入門,學的是老師及古人的技法,構圖,色彩⋯,由於是依樣畫葫蘆,顯然簡單多了,也容易得心應手。師自然,師心源,就往創作的路途邁進,過程顯然艱困許多。

當大自然的美成為靈感的泉源,創作的源動力時,如何將這美麗的「境」、「景」、「物」,投入主觀的「情」,透過彩筆予以呈現!是創作時,必須修習的重要課題。

大自然無聲卻有情,當心靈走了進去,我們不只聽到了大自然的聲,看到了大自然的色,聞到了大自然的味,領受到了大自然的悸動,那屬於大自然的美麗畫面也跟著走了出來。只是,當我們在創作時,面對繁複龐雜的大自然,即使看見了叫人悸動的景物,如何提煉、精簡、去蕪存菁,再附以新意,加強個人的精神深度、思想、內涵,則是創作時,創作者必須斟酌再三的歷程。

繪畫創作,不只停留在「寫實」和「紀錄」的層次,創作有如懷孕、生產的過程。一件作品,從受到大自然的感動,到意念的醞釀、琢磨到沈澱,創作者就像孕育胎兒一樣,小心翼翼,誕生前還要經過相當程度的焦慮不安,斟酌、掙扎構圖、色彩計畫及意念的呈現。

李招治,《初夏的歡唱》,(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提供)

一旦作品誕生了,以形式美的方式呈現,總是希望畫面能夠達到簡潔、統一,又富有節奏韻律變化的美,更意圖超越物象的捕捉,而企及心靈意念的境界,甚至於呈現個人生命的本質,強調個人風格的展現。

個人由於電腦操作能力弱,創作時,總以多張照片組成心中預期「胸有成竹」的畫面,做法也許有一點LKK(老舊),但也不失為一種模式。這種方法最大的好處是大自然完全受創作者駕馭,依據創作者意念賦予大自然提供的素材更多的隨心所欲,大自然的「境」隨創作者的「情」游移,要風、要雨、枝葉動態、花朵位置,可以配合創作者乾坤大挪移,只為了追求畫面的「必需」!創作者是畫面的主人,所以畫作完成時,那種快意、成就感非筆墨所能形容!

(原載:水彩藝術資訊 第十六期)

責任編輯: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