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中國信託「從盛宴變飢荒」

人氣 4

【大紀元2014年12月17日訊】(大紀元記者秦雨霏編譯報導)隨著經濟放緩和對投資者資金的競爭加劇,中國曾經高飛的信託行業今年的運氣逆轉。日前發佈的數據顯示,信託貸款迄今連續五個月下降,這是自從2010年以來最長時間的下滑。

在今年六月份之前,信託未償還貸款曾經連續33個月上升,令中國信託行業超過保險業,成為第二大金融行業,僅次於商業銀行。

《金融時報》12月16日報導說,來自中國信託協會上週五的數字顯示,整體信託資產,包括貸款、公開交易證券和私募股權式投資,第三季度增長的步伐達到兩年來最慢。

「經濟已經冷卻。」 一名信託行業高管鄧舉功說:「公司對融資的需求不是很強烈。」

就在一年前,信託公司還在經歷一波增長。在2010年,隨著監管機構試圖遏制銀行的信貸爆炸,銀行轉向信託幫助它們規避借貸控制。

信託公司從銀行購買貸款,然後打包成高收益理財產品,它們將其作為存款的更高收益的替代品推銷給銀行客戶。信託資產從2011年的2.9萬億元飆升到2013年末的10.3萬億元。

然而現在,央行已經降息,並且敦促銀行加強貸款以抵禦房地產和製造業的投資放緩。

一名打包理財產品的上海銀行家說:「我們到哪裏去尋找項目來製作信託貸款?」

新型高收益投資產品的競爭

《金融時報》報導說,同時,信託公司面臨來自新貴公司的日益激烈的競爭,他們提供新型的高收益投資產品。

諷刺的是,信託公司本身常常被指責為逃避監管限制但又從事類似銀行的功能,但是現在它們開始警告更加不受監管的對等網絡(P2P)貸款的風險。

「只要有利可賺,人們就會趨之若鶩。」鄧舉功說:「這種P2P市場看起來非常混亂。但是我們信託公司必須獲得銀行監管機構的批准。」

信託公司本身也對金融風險變得謹慎。在2010~2012年,信託公司頻繁跟銀行合作貸款給房地產開發商和地方政府。

但是今年房地產市場的下滑造成小型開發商的窘迫,它們常常依賴信託融資。

上海的信託高管鄧舉功說:「房地產和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風險在增加。我們現在對於這些極度謹慎。因此來自這兩個來源的項目數目已經減少。」

高風險貸款化身更奇特形式

《金融時報》報導說,旨在遏制影子銀行風險的新的監管規定也衝擊該行業。

四月份,銀行監管機構發佈新規,所謂99號文件,限制銀行跟信託合作的自由。尤其是,規定禁止銀行使用回購協議。這種協議讓銀行暴露在貸款的潛在信貸風險當中,即使它們不再出現在銀行資產負債表上。

今年初幾乎違約的高收益信託產品提高了人們的風險意識。

然而有跡象顯示,一些高風險貸款沒有消失,而是採取一些新的更奇特的形式。隨著信託貸款下滑,一些信託金融家轉向股權融資結構,其中包括一個回購協議,要求股票發行人支付固定股息,並在指定日期買回股權。

一名信託行業分析師說,他們在使用一個回購協議將股票轉換為債務合同。實際上,它仍然是基於債權債務關係。但是他們不喜歡用貸款形式,因為它常常受到限制。

責任編輯:孫芸;覆核編輯:姜斌

相關新聞
「點燃生命之火」 彰化家扶兩年助60兒童
信託公司老闆:神韻勾畫出中國的景象
企業債違約頻發 債務風險瀰漫中國
中國信託產品5月迎兌付高峰 金融風險加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