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江明:殺,還是不殺?

人氣 169

【大紀元2014年02月09日訊】近日筆者休假在家中,整理擠壓成山的電影和電視劇,順便看了看了兩部電影《菲利普斯船長》和《孤獨的倖存者》。這兩部影片均根據現實中海豹突擊隊的真實戰例改編,之所以選擇這兩部片子,也是為軍事評論的寫作添加一些素材。

一、關於《菲利普斯船長》中的海豹
該片是根據2009年的真實事件改編。菲利普斯船長被索馬里海盜劫持了四天之後,美國海軍艦隊組織了營救行動,在行動中,海豹突擊隊員擊斃了三名海盜,菲利普斯船長安全獲救,並成為美國英雄。在這部電影中,海豹突擊隊並非主角,他們在影片後半段才出場,儘管如此,他們的表現還是給筆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影片中,海豹沒有任何多餘的台詞,從本土乘坐運輸機跳傘到海面之後,他們立即開始行動,唯一目的就是幹掉那些討厭的海盜,拯救人質。因此,整個談判過程中,他們幾乎沒有生擒海盜的打算。指揮官唯一關心的事,就是海盜是否都在狙擊手能夠準確命中的位置,出現戰機之後,便毫不猶豫地下令處決掉他們。與此同時,另一艘軍艦上被哄騙談判的海盜首領,被安全人員制服然後帶走。在這部電影中,海豹突擊隊就是來「殺人」的,而且他們做到了。

二、關於《孤獨的倖存者》中的海豹
這是一部根據2005年美軍在阿富汗失敗的「紅翼行動」改編的電影。在那次行動中,共有11名海豹突擊隊成員陣亡,前期負責滲透偵查的四名隊員中,僅一人生還,是海豹突擊隊有史以來的單次行動陣亡人數記錄。

後來的調查結果顯示,四名滲透進入阿富汗塔利班活動區域的偵查兵,在潛伏地點遭遇了三個當地牧羊人。當時他們面臨幾乎所有特種部隊都面臨的難題,到底是殺死這三個無辜的平民保證安全,還是放走他們?

最後,四人經過投票選擇了放走這三人,隨即該小組遭到塔利班的大規模圍攻,導致三人戰死。而趕來營救的海豹突擊隊直升機被塔利班擊毀,又導致另外8名成員陣亡。

在這部影片中,海豹則沒有那麼乾脆,他們必須在殺與不殺之間做出選擇,而這個選擇甚至關乎他們自己的生命。

但是,他們選擇放棄了殺人,等於是自己選擇了一個慘痛的結局。

三、殺人是否真的很困難?
在《菲利普斯船長》一片中,海豹的殺戮行為不僅毫無難度,而且表現得非常專業。他們最終獲得命令是「處置」,比起屠殺或殺戮甚至處決來說,這實在是個中性的名詞。從法律的角度來看,戰爭是極少數一群人可以合法殺死另外一群人的法律狀態。參與殺戮的人為了逃避自己內心的不安和負罪感,往往傾向於將這種行為中性化,具體的表現就是將之視為完成任務。

對於軍人而言,合法的殺戮實際上就是在「完成任務」,這也是所有戰爭中殺戮行為合法的主要依據。然而現代社會的共識是,儘量避免不分青紅皂白的殺戮,這種強大的輿論壓力和道德規範,甚至使這個邏輯可以套用於其他非人類的動物身上。比如現在人們對日本圍獵海豚的譴責,以及韓國、中國部份地區吃狗肉的道德爭議。

戰爭中的殺戮行為自然也受到道德和輿論方面的約束,事實上,大國軍隊在武裝衝突和戰爭中,其參與者經常會面臨這樣一種道德困境——如果在任務中遇到需要實施殺戮行為的情況,但這種殺戮行為的合法性存疑,那麼,自己應該如何選擇?

在《菲利普斯船長》一片中,海豹突擊隊的任務相當明確,那就是盡一切可能把被劫持的船長活著救出來,而四個海盜是造成船長生命受到威脅的責任人,同時也是造成海豹任務無法完成的障礙。所以根據上級的命令,現場的指揮員完全有足夠的理由殺死這些海盜完成任務。這是他們表現得如此乾脆的原因。

《孤獨的倖存者》中,則完全不一樣。由於當時通訊出現故障,出現突發情況之後,士兵無法得到上級的命令。而在執行任務之前,在上級所制定的「交戰規則」約定中,遇到牧羊人並不屬於已經約定的事項。現場的四名海豹必須自己決定是否殺死三個看似無害的平民——而且,別忘了,在這些平民中,還包括了一個未成年人。

此前,一位友人曾經對我說過一個故事,這位友人曾在伊拉克服役並參與了戰爭,之後加入美國警隊。在他看來,在戰爭中殺人的心理壓力相對較小,不僅因為雙方的距離較遠,而且,在射殺對手的過程中,他甚至看不清對方的樣貌,所以被殺的只是目標而不是一個具體的人類。而在國內的執法過程中,開槍前不僅能夠看清對方的外貌,而且其後還必須在法庭上陳述整個事件,對方的所有人生履歷都會在法庭上被呈現。這兩種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

回到《孤獨倖存者》影片中海豹隊員的選擇,現場的指揮官不願意承擔責任,因此並未作出獨斷的決定。因此他們採取集體投票的方式來決定三個牧羊人的生死,然而其他隊員顯然沒有人願意承擔因為殺死無辜者而帶來的責任,無論是在法律還是道德層面的。所以投票結果是放棄殺死這三個平民,放他們下山。

如果你必須為這四名海豹隊員找一個道德之外的理由,似乎只有「避免責任」能夠自圓其說。儘管事後有不少分析認為,即便是殺死牧羊人也未必能避免塔利班的圍攻,然而你不得不承認,現場人員做出了一個符合人道主義和戰爭法律的選擇。

海豹突擊隊在這兩次行動中的殺與不殺,實際上是軍隊行為中非常典型的心理狀態。大部份受到過良好教育且紀律嚴明的軍事單位,在面對殺害平民這種行為的選擇上,都傾向於儘量避免而不是大開殺戒。除了制度上的限制之外,人性中同情弱者的因素也起到了頗為關鍵的作用。在紅翼行動中,如果僅為一名牧羊人或者牧羊人是成年男性,並不包含未成年人,那麼現場海豹隊員的選擇或許會有所不同,而結果也可能很不一樣。

在海灣戰爭中,英國SAS特種部隊的B20小隊在執行敵後搜尋飛毛腿導彈的任務中,也同樣遭遇「牧羊人困境」。他們同樣選擇放過可憐的牧羊人而遭到伊拉克軍隊圍攻,在那次行動中英軍小分隊共有3人陣亡4人被俘,僅一人成功逃回己方基地。

柏林牆倒塌前夕,負責守衛圍牆的東德士兵由於未曾接到準確的命令,最終選擇放棄鎮壓且加入了推倒圍牆的活動。即便在二戰期間,比起納粹黨衛軍來說,德國國防軍的表現也相對人道,這是基於普魯士陸軍多年的傳統專業教育形成的固有觀念。

今天中國的網絡輿論中,往往對於戰爭中的暴力和殺戮描述清晰,卻對戰爭中人性的一面缺乏認知,而持有這種態度的人卻往往以理中客的身份自詡。

筆者對這種輿論風氣頗不認同,由於戰爭的複雜性,我們既要肯定其殘酷且反人類的一面,也必須認識到職業化的軍隊同樣有著人道主義教育和規範。兩者都是存在於現實世界的真實情況,而兩部幾乎前後腳上映的影片正好構成了一個硬幣的兩面。

相關新聞
李靖宇:「四‧二五」是中國社會一個重大轉折點
【名家專欄】哥大校園的反以色列暴力事件
王赫:布林肯的籌碼與中共的陰招
袁斌:一旦布林肯攤牌,中共會就範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