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學者:中國經濟社會政治三大匱乏

人氣 18

【大紀元2014年05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岳華報導)兩位美國學者馬暘(Damien Ma)和葉文斌(William Adams)出書,剖析了中國的「匱乏性」——從水、土地、能源、勞動力等資源,到住宅、就醫、教育等社會福利,再到意識形態、價值觀等精神和制度等各層面。作者分析認為,在接下來的十年中,這些「匱乏」將成為北京當局「待做的功課」,更是習近平和李克強政府的當務之急。

4月9日,台灣翻譯出版美國學者馬暘(Damien Ma)和葉文斌(William Adams)的著作(下個十年,中國的匱乏會是一股顛覆性的力量);中文版書名為《匱乏:中國到底還缺甚麼?》。

據法廣報導,本書利用生動敘事結合務實分析,提出經濟、社會、政治三大匱乏,縱貫中國,完整呈現今日中國社會的複雜真相。

作者書中預言,在接下來的十年中,對中國是否能保持經濟成長能力的擔憂將退居於次要地位,取而代之的將是一直以來架構中國命運的重要因素:匱乏性。在今後的數十年中,至關重要且相互交織的「匱乏性」挑戰將不斷湧現和加劇,這些挑戰將耗去中國的心力。匱乏性是個靈敏的透鏡,透過它,能夠以最清晰的角度看到中國在經濟、社會和政治上所面臨的限制。

比如,自然資源和源源不絕的勞動力供應作為關鍵的經濟投入,曾支撐了中國的經濟成長,但如今正日益收緊。資源的匱乏將逼迫中國對其發展模式做出艱難的調整,無論中國對此是否有所準備。同樣地,食品的供應也面臨著新的限制條件。中國所發生的事情很少隻局限在本國的範圍內,這些匱乏性的挑戰將會對全球供應、全球價格和全球政治產生深遠的影響。

政治上,作者分析,當社會平等和良治超越物質福利而成為中國公眾的首要考量時,他們不會繼續配合著政府。中國民眾將以種種途徑表達看法,要求政府退出經濟和社會領域,從而為社會革新等埋下契機。

書中寫道,經濟和物質繁榮引發了民眾對社會政治期待的轉變。多數中國人變得更加富裕,但他們對國內事務的現狀卻不滿意。最近的皮尤全球態度(Pew Global Attitudes)調查證實了中國公眾不斷上升的不滿情緒。此次滿意度調查的項目中並不包括經濟成長,而民眾對「腐敗官員」的關注程度明顯上升到了百分之五十。這展現了中產階級日益升高的生活品質期待,恰好與政府忽視社會問題、無法強化個體自由間產生極大的落差。另個證據則來自最新的蓋洛普民調(Gallup opinion poll),其結果顯示,將近百分之六十的中國受訪者認為環境保護應該優先於經濟成長。

該書作者馬暘(Damien Ma)是鮑爾森研究所的研究員曾任政治風險研究的顧問公司─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的首席中國分析家。他擅長分析中國政策與市場間的交集,尤其關注能源、商品及產業政策、美中關係以及社會和網路政策的問題。另一位作者葉文斌(William Adams)主要研究全球經濟議題,並預測中國、其他新興市場及歐元區的經濟前景。

(責任編輯:高靜)

相關新聞
【楊寧】公安部正副部長夜查 下一次恐怖事件醞釀中?
趙邇珺:暴恐效應逼近大變臨界點
習近平親信代省長第2天遼寧官員被查
習近平政法會議上未公開的講話曝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