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GDP將超美?分析:造假惹出的「禍」

人氣 17

【大紀元2014年05月06日訊】(大紀元記者黃清綜合報導)世界銀行(World Bank)4月30日發佈國際比較計劃(ICP),據其公佈的數據顯示,美國正處於全球最大經濟體地位的邊緣,今年其經濟規模–GDP總量很可能落在中國之後。此消息不但遭西方主流媒體質疑,就連當事方的中共亦不敢擔當。

英國《金融時報》和美國《紐約時報》均不認同世行此結論的可靠性。現旅居美國的中國經濟學家何清涟表示:這都是中共統計數據造假惹出來的「禍」。

金融時報:數據背後的無聲較量

5月4日,《金融時報》刊發社評《中國遠非世界首強》稱,「中國首先要克服許多問題,才能真正與美國抗衡。中國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需要認清自己在世界中的地位。中國需要推進制度發展和加深對外合作。」

該社評揭露中國的虛高實際現實,直接擊破了世界銀行推高的巔峰泡沫。

一)GDP作為一國財富衡量標尺的用途是有限的,何況從人均角度看,美國比中國富數倍。

二)經濟成功必須對照其他基準加以評判,生產力和投資確實重要,有多少世界級企業把總部設在你的國家境內也很重要,同樣重要的還有一國大學和科學基礎的規模與實力,在這方面,中國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就黯然失色了。

三)一國的排名絕不能僅依據經濟狀況來判定,軍事實力仍是一個重要的力量源泉。

《紐約時報》質疑世行「衡量標準」

5月4日《紐約時報》分析稱:以匯率為標準,中國的經濟規模還不到美國的一半。IMF的數據顯示,美國2012年的GDP——按名義價值計算,也就是說不考慮通貨膨脹——為16.2萬億美元,幾乎是中國8.2萬億美元的兩倍。儘管中國的增長速度更快,但中國仍然不會下一個十年後半期之前趕超美國,除非美元對人民幣大幅貶值。

可見《紐時》是在世行得出此結論的「衡量標準」上刨根問底。

統計局:高估了中國GDP

即便是中共國家統計局也不敢擔當世行報告的結論,且「並不認可報告得出的結果屬於官方統計數據」,中共也拒絕公佈有關中國的總量數據。

中共國家統計局有關專家回應稱,涉及中國的主要數據不能充分反映中國的實際情況。特別是比較結果低估了中國的物價水平,高估了中國的GDP規模。

中共財政部屬下的財政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文宗瑜分析稱,世界銀行的抽樣多在中國東部地區和大中城市,而西部地區和農村則較少,中國東西部以及城鄉之間在經濟發展水準、購買力等方面的差距大,報告結論準確性值得商榷。

另一方面,世界銀行的購買力平價法是以美元作為統計單位。文宗瑜表示,儘管人民幣匯率對外升值,但中國國內物價上漲使得人民幣出現貶值趨向,而絕大多數中國人在國內賺錢,國內消費,以美元計算購買力存在誤差,會誇大人民幣的實際購買力。

文章又指,中國GDP總量在不同計算方法下差別巨大: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用購買力計算,中國2011年GDP總量為13.5萬億美元,而以市場匯率計算,GDP總量僅為7.32萬億美元,二者相差近一倍。並認為從品質來講,中美兩國製造業水準、科技水準、包括單位GDP的含金量和其代表的社會生產力水準來看,差距都非常大。

中國經濟學者茅於軾也對此發表看法稱,「中國經濟規模巨大並不令人驚訝,但這只不過是因為中國人口多。中國是大而不強……中國對科技進步幾乎沒甚麼貢獻……中國的政治體制仍然不民主,並且中國社會還存在許多不穩定因素。」

何清漣:數據造假惹出的中國「國際抗爭」

5月5日,美國之音刊登中國經濟社會學者何清漣撰寫的評論文章稱:無論是世界銀行還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用來測算一國經濟規模的GDP數據都是由該國相關部門提供,在中國就是國家統計局。世行對各國送來的數據,按統一標準分析,因此,問題並不是出在世行,而出在中共國家統計局。

何清漣表示:國家統計局有公開發佈統計數據的出版物,這就是各地書店都出售的歷年《中國統計年鑑》和《中國統計摘要》,列出的統計數據,其特點是「報喜不報憂」。但一般社會公眾不知道的是,中央政府各部和各省政府的官員還有另一套信息來源,那就是由國家統計局分發、只在政府機關「內部」流通的分析報告。凡是政府認為屬於「負面」的數據、或者可能導致對中共當局不利結論的數據,在中國都屬於「國家機密」,不能公開,而只能在「內部」出版物中刊登,「供領導參考」。

「由於《統計報告》的功能是向政府高層報告真實的經濟動向,所以會涉及最敏感的數據和判斷,其中的真話要多一些。但在中國能看到《統計報告》的人數不多,據說不超過一百人。」何清漣披露到。

(責任編輯:孫芸)

相關新聞
女銀行家:我被長袖舞迷住了
美商務部:消費性支出3月上揚 現出推動力
中國盜竊商業秘密  美國特別關注
【謝田】中國經濟怎麼淪落到了今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