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長廊

巴黎洛可可繪畫展:從華托到弗拉戈納爾

【大紀元2014年05月08日訊】一群雍容高貴的淑女和風度翩翩的紳士悠閒地在水上泛舟、一對情侶慵懶地在大樹下休憩、在華麗的夢幻般的花園裡貴族們在舉辦舞會……一種新的表達情感的繪畫流派在法國產生了,這就是十八世紀路易十五時代風行的洛可可繪畫藝術。

從3月14日至7月21日,位於巴黎的Jacquemart-André博物館舉辦《從華托到弗拉戈納爾-風流節日》展覽,它彙集了十八世紀洛可可畫派大師們的60多件代表作。人們能從中一窺當時法國上流社會無憂無慮的浮華生活。

《風流節日》(les fêtes galantes)是指在十八世紀初、奧爾良公爵攝政期間(1715-1723)、以華托(1684-1721)為標誌性人物的一個繪畫主題。華托的畫作多是在華麗高雅的場景中,或在田園牧歌般的背景下,描繪愛情的感覺:美麗的女子和英俊的男士沉浸在野餐或舞會的歡娛中,或享受傾心密談的那一刻。

繼華托大師後,朗克雷(Lancret 1690-1743)和佩特(Pater 1695-1736)沿襲這個主題並予以發展,他們把想像的幻景注入到現實場景中。富有創意的藝術家們,如布歇(1703-1770)和弗拉戈納爾(1732-1806),在《風流節日》的主題中添入了詩意和輕靈,他們能出色地處理曲線和鮮艷的色彩,使洛可可的優雅和精緻風格發揮到極致。

華托 –《風流節日》繪畫主題始創者

讓-安東尼•華托(Jean-Antoine Watteau)可能是十八世紀最出色的畫家和調色師。這個以燒磚瓦窯為生的農村手工業者的兒子,於1684年生於法比交界的瓦倫辛尼(Valercinnes),1702年他移居巴黎,最初在畫店裡當學徒,為僱主臨摹一些銷路好的意大利、荷蘭的古典作品。後來,在喜劇團場景畫家克勞德•吉洛特(Claude Gillot 1673-1722)的工作室當助手,這使他對戲劇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在後來的藝術生涯中,華托不但經常描繪演員的生活,如《意大利喜劇演員》、《滑稽丑角吉洛》等,而且在自己的油畫技巧中大量地吸收舞台場面的構圖方式。

後來華托在奧德朗門下學到了整套洛可可風格的繪畫技巧。1709年,華托參加羅馬繪畫大賽,獲得亞軍。華托首創的帶有詩意、輕快而具現代氣息的《風流節日》繪畫主題,受到當時大收藏家們的推崇,後來憑籍《舟發苔西島》而獲准成為美術與雕塑王家學院成員。

華托在1712年後,畫藝趨於成熟,開始創作反映上流社會生活的作品,華托畫那些夢境般的美好生活 – 在神話花園裡快樂地野餐,那是美麗淑女和風雅情郎的集會。這一時期華托的藝術已經開始反映18世紀初期法國貴族的趣味,一種喜歡優美色彩和精巧裝飾的風尚代替了巴洛克時期較為剛健的趣味。

華托的一生才華橫溢卻極為短暫,1721年,年僅37歲的華托因肺病咯血不止而與世長辭。

《尷尬的提議》一畫賞析:

《風流節日》的主題,一貫體現人類與大自然的和諧,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場所被安置在理想化的框架中。華托的這幅《尷尬的提議》描繪在平靜的氣氛裡,一對夫婦伴隨著吉它似乎剛開始起舞,音樂家把她的臉轉向一個年輕女子,而她自己正被一個男子含情脈脈地望著。這種含蓄的默望,恰如其它作品中的密語與體姿等,構成了華托表達愛情的繪畫語彙。

在這幅畫中,用音樂和交談的形式來表達追求愛情的含義。音樂,它需要和諧和相互尊重,男女間的愛情不是如此嗎?交談,是風雅的一種體現,是文明行為的標誌,能夠控制社會衝突的一種手段,培養井然有序的社會生活。

所以,華托描繪的場景並非時尚年輕人之間的簡單散步,而是要涵蓋人類的情感、禮儀、個性、靈魂及外貌等。通過對話、舞蹈和音樂建立起的社交性,乃是個人幸福生活的源泉,這完全反映了當時法國社會的理想。

布歇和弗拉戈納爾–洛可可畫派的傑出代表

十八世紀中葉《風流節日》的主題在延續和發展,代表人物是兩位富有才華的法國畫家:布歇和弗拉戈納爾。

路易十五統治時期和路易十六統治時期的早期,以豪華和奢侈裝飾的品味而著稱。宮廷和藝術贊助商熱衷於裝飾畫更甚於歷史畫。《風流節日》主題的標誌- 散步,遊戲、音樂和舞蹈完全符合這種裝飾畫所需,而且這一時期的藝術家們使洛可可畫派發展到巔峰。

弗朗索瓦•布歇在1765年成為路易十五的御用畫家,他的幾幅蓬巴杜夫人(Mme de Pompadour)的肖像畫充份體現出當時宮廷偏愛的鮮亮色彩和纖巧的裝飾風格。布歇的作品中常出現擁有圓潤肩膀和柔美曲線的女子、一本書、象徵愛情的玫瑰、象徵女人的花環、象徵男人的長笛、一只花籃、幾個溫順的動物和自然風景,這就是布歇畫筆下的由田園詩和細膩情感交織成的《風流節日》。

值得一提的是布歇畫過四幅有關中國的油畫:《中國王帝上朝》、《中國捕魚風光》、《中國花園》和《中國集市》,畫面上出現了大量寫實的中國物品,如中國的青花瓷、花籃、團扇、中國傘等等,當年貴族們爭相收購這些畫,買不到的,便把那些以這四幅畫為藍本、用毛和絲編織的掛毯搶購一空。此次畫展《中國捕魚風光》也在展品之列。

弗拉戈納爾是布歇的學生,他創作了洛可可畫派的里程碑似的作品,他也是《風流節日》繪畫主題的最後一位大師,正是他,給這種個主題添上了最有光澤的一筆。

他是洛可可畫派從全盛時期走向衰落的見證人,他的一生也頗具戲劇性變化:從一個律師事務所的文生,搖身變成宮廷首席畫師布歇的得意門生。二十歲便奪得繪畫學生最高榮譽的羅馬獎,三十三歲成為王家美術院的會員,然而法國大革命的爆發使迎合宮廷品位的洛可可藝術走向衰落,這位五十七歲的畫家被冠上落伍的標記,漸漸為人所淡忘,一八零六年八月某個酷熱的日子,這位七十四歲的老畫家因腦溢血而與世長辭,當時報紙上只刊載出一篇短小的報導。

《聖•克盧的節日》一畫賞析:

此畫被認為是弗拉戈納爾最成功的作品,被譽為《風流節日》繪畫主題的代表作。其巨大的尺寸,以前所未有的廣闊視角,通過弗拉戈納爾的充滿活力的調色板,使畫布上的一切似乎煥發出光與色:沖天的噴泉與遠處繚繞的雲霧相接,微小的人物點綴在壯麗的景色之中。畫中景色描繪細密且有層次變化,筆觸輕快,色調和明暗關係對比中有調和,具有一種詩意美感。

筆者的溫馨提議:您有空的話,就去逛一下吧。

洛可可繪畫確有其纖細、精緻和華麗特點,但畫中人物不再端莊神聖,甚至是有點不純潔,表現出當時路易十五時代的享樂和愛慾交織的奢靡風氣。正因為它離開了宗教題材,畫中表現的不再是神、聖人或騎士,所以畫作缺乏內涵和深度。當一代梟雄拿破侖在法國崛起時,洛可可就被拿破侖從法國剔除出去了,之後恢宏大氣的畫作隨著新古典主義的興起而再次出現。

雖然洛可可繪畫不是正統藝術的典範,但如果您有空的話,就去親眼欣賞一些難得一見的洛可可真品,包括那幅《中國捕魚風光》。

(責任編輯:德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