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西方投資客的中國夢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記者張岳綜合編譯】一些看好中國市場的西方投資者在解釋其「中國夢」時往往稱,中國社會中產階級在崛起,其潛在的消費慾望可以為投資者帶來巨大商機。不過,英國諮詢公司Mintel亞太研究部主任、以研究中國消費市場著稱的馬修·克拉布(Matthew Crabbe) 分析師最近出版了一本書,名為《中國數字神話的終結:看懂和用好中國的統計 and Using China’s Statistics)》(《Myth-Busting China’s Numbers: Understanding》)。作者認為,大多數投資者被中國官方給出的表面統計數字所誤導,造成看法與實際情況不相符,也就意味著一些夢想將不可避免的是一廂情願的幻想。

根據書目介紹,《中國數字神話的終結》這本書對中國官方提供的經濟統計數據,從國內生產總值到微觀市場、從人口到公司財務、從銀行、養老金、稅收到日常消費,逐一分析了數據中存在的缺陷、不準確,甚至人為篡改的地方,並為西方人如何發現這些問題,並如何從中去偽存真提供了指導,進而幫助西方企業能夠更好地了解中國市場,並降低投資風險。書中還列舉了在中國投資成功與失敗的企業案例分析。

對數據的質疑與利用

英國《金融時報》編輯賈米勒 (Jamil Anderlini)對中國官方數據也有自己的質疑,他首先對不同國家/地區季度經濟數據的發布時間與修正情況進行橫向對比:香港有700萬人口,需要6個星期匯總整理後才能發布數據,美國則需要花費8個星期,即使如此,在初始數據發布後一般還會修正。相反,中國有13.6億人口,卻只需要2個星期的時間就可以發布季度數據,而且從未進行修正。他還發現另外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把各個省市公佈的數據匯總起來,與北京發布的全國數據差異很大。

《金融時報》新興市場部編輯詹姆斯·金奇(James Kynge)對此表示,如果投資人對中國的官方統計數據信以為真,那他無疑是在進行一場風險極大的錯誤投資。

《中國經濟季刊》編輯湯姆·米勒(Tom Miller)表示,馬修·克拉布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很多中國官方的數據基本上是沒有意義的,但是,他並沒有將這些數據全部丟棄,相反,克拉布以明晰的洞察力講解了如何利用這些數據,並努力從中得出中國經濟的真實情況及對投資決策有用的信息。

克拉布:西方投資者搞錯了一件事

克拉布研究中國市場20多年,懂中文,是有名的中國通。他在接受《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採訪時表示,外國投資者搞錯了一件事:他們將中國的消費者視為了一個大市場,但實際上中國的消費市場是區域型市場,比投資者想像的要小。他進一步提出兩個觀點:第一,在計算消費指數時不能過度依賴零售額;第二,中國的所謂中產階級與其它國家的不同,比較難界定。

對於零售數據,克拉布認為,與真正的零售市場購買額相比,中國統計的零售數字存在著大幅誇大的現象,他指出,這些數字往往更適合用來表示機構團體及企業的銷售和批發交易量。

關於中產階級的界定,克拉布指出,人們對中國中產階層的規模估計存在著千差萬別,很難說哪一個是最準確的。但更關鍵的問題是,中國的統計數字真假混淆,這使得即使是最好最明智的專家​​,都難以根據虛假的信息做出客觀真實的判斷。如此說來,一些投資人認為中國的市場規模目前有多麼多麼大,也就有情可原;但是,如果真的按著那樣的估算去看待未來的發展趨勢,則無異於是玩一場危險的遊戲。

人口多不等於你的市場大

投資者看好中國中產階級的消費力,這裡面有什麼風險嗎?克拉布認為,一味幻想著到中國去淘金的投資者,他們是沉醉在一種美好的「中國夢」裡面。他表示,最近有不少市場觀察者都在建議,在反复提醒說,投資人以為中國有13億人,這個市場很大,所以就奔著這個市場去了,事實上,任何一個投資人都不可能將13億人都變成自己的客戶。從這一點上講,「13億人與你是沒有關係的,你要考慮的是,具體哪些人會切實成為你的客戶。」

一定要明確投資對象與目標

著名的財富教育培訓師杜云生曾反复告誡他的學生,明確的目標是成功的第一基礎,沒有明確的目標就休談成功。對於投資與市場營銷來說,這個道理是適用的。如果只是頭腦發熱的認為中國有13億人所以市場就大,而沒有明確的市場營銷對象,那麼進軍大陸市場很可能會變成「滑鐵盧」。

幾百年以來,西方一直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想法,就是中國是一個龐大的市場,但克拉布認為,事實並非如此。沒錯,中國是一個非常大的國家,但它是由多個小型的區域市場組成。比如,雲南和黑龍江的富人,可能有著完全不同的消費習慣。投資人必須真正了解其產品和服務的消費者可能是誰,並明確這些人在中國的什麼地方,哪些城市,或城市的哪一區。還要了解這些消費者的願望和購買習慣。這些信息的獲取是有限的,雖然投資人對這些信息會掌握的越來越多,但依然只是局部,而且中國現實情況的變化速度較快,去年的信息到了今年可能就已經過時。

可是,一旦人陷入了某種夢想的激情中,包括西方投資人眼中的「中國夢」,就很難再跳出來用理性的眼光去旁觀,這也是非常多的西方投資者去了中國,後來卻鎩羽而歸的原因。不要因為看到中國是個大國就一廂情願的去投資做生意,要理性的分析自己的消費者是誰、在哪裡。克拉布表示,自己多年來一直在喋喋不休的講著這個道理。

西方商業模式遭遇碰壁

熟悉中國社會狀況的克拉布在看到許多企業到中國投資時,試圖直接套用在西方的經營模式,但往往都不會順利或成功。而這是西方企業到中國投資遇到的最常見問題之一。在其他地方運轉順暢的商業模式,可能完全不適用於中國。那是因為,克拉布認為,中國社會的運行有它自己的邏輯,或者也可以說,毫無邏輯性可言。

對於在西方自由、民主的環境中長大的投資人,尤其是堅持誠信與法制理念的投資人,再加上歷史文化的不同,將在西方本來運行順暢的商業模式帶到中國時,常常會發現水土不服。◇

相關新聞
月賺14萬 亞馬遜賣家:做副業要避三個錯誤
通脹率居高不下 投資金條和金幣值得嗎
50歲後理財頭號錯誤是什麼 專家支三招解決
9個理財禁忌 你不可不知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