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東南隨筆】《禮樂文明縱橫談》:魂兮歸來(十七)

人氣 3

(續上期)鼎———國家權力的象徵
鼎,立國定都的神聖重器,國家權力的莊嚴象徵,道德倫理的物質載體,禮樂文化的審美徽章。鼎本青銅炊器,沸湯煮食,系生活用具。隨著國家意識初萌,天子權力待穩,我國古代青銅寶鼎,始成神聖維權的重器。青銅古鼎,造型莊嚴,或三足兩耳,或方形四足,置放穩定;更兼鎏金鑲玉,神秘獰厲,紋飾華麗,引人珍重。鼎上的族徽符號,強固倫理意識;銘文追孝,讚頌祭祀禮儀。銅鼎華貴和權力莊嚴,文質一體,可謂天作之合。銅鼎獨特的神聖品位,是禮樂文化的璀璨亮點。

相傳採銅鑄鼎系黃帝發明。《史記•封禪書》云: 「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回顧古時用器,多用自然材料製作,如石器、木器。採銅冶煉,創造了新的物質材料,是人類文明進程的重大成就。

青銅器皿,始於食器、酒器、樂器、兵器以及種種工具。堯舜禪讓古制結束,夏禹傳子,家國觀念形成,權力的繼承和擁戴,有待禮儀制度的規範,於是就有了夏禹鑄造九鼎的傳說。九鼎是九州的象徵,九鼎既立,天下歸心,三代奉為國寶。《墨子》云:「九鼎既成,遷於三國,夏後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 大禹建夏,鼎在夏都;夏亡商初,九鼎遷至商都西亳;盤庚遷殷,鼎入殷都朝歌;殷紂無道,腐化敗國,武王滅紂,九鼎移居洛邑。

九鼎所在,國都所在,政權所在。九鼎與權力融為一體,於是引來了許多神奇的傳說,如「夏將滅時,鼎水忽沸。」「殷紂無道,九鼎嘶鳴。」 「周臨末日,九鼎鹹震。」 等等。這些有關九鼎的傳說,與政權同步,成為社會的逸聞趣事。定鼎洛陽,是因為周室要在洛陽建都, 《史記•周本紀》中有詳細的記載。武王姬發滅商後,審時度勢,憂心忡忡,「自夜不寐」。周公問其故,武王傾訴他憂慮的緣由:西土安定,東方未穩,面對殷商的殘部,只有權力東移,方得國運安定。他設想在伊洛匯流的河洛盆地,建立新的國都,消除後患。周公贊同協力,周武王決心「營周居於洛邑而後去」,遂「縱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虛」,從此「偃於戈,振兵釋旅」,天下太平,高枕無憂。可惜武王因病早逝,「使召公復營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復卜申視,卒營築居九鼎焉」。武王營建洛邑的遺願,由周公召公的實踐,得以完成。

這段史實,在《左傳•宣公三年》中也有同樣的記載:「王孫滿曰: 『成王定鼎於郟□。』」 郟,山名,即邙山;□,邑名,即洛邑。定鼎郟□,即定都洛陽。「遷宅於成周」,洛陽正式成為西周王朝的國都。建都後的洛陽,風光旖旎,國強民富,傳說引來了吉祥的鳳凰來朝。《古今樂錄》描繪了這則傳說中的盛事:「周成王時,鳳凰翔舞,成王作此歌。」 歌曰: 「鳳凰翔兮於紫庭,予何德兮以感靈?賴先人兮恩澤臻,於胥樂兮民以寧。」洛陽建都,上順天意,下合民心,迎來了新都洛陽的空前繁榮。「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詩經•大雅•民勞》中的詩句表明,洛陽位於天下之中,譽稱中國,從此惠澤天下,造福四方。近年在陝西寶雞出土的西周初年的《何尊銘文》,恭錄成王五年遷都洛邑的文誥: 「唯王初遷宅於成周,復稟武王禮,福自天,在四月丙戌。」 青銅鏗鏘,記錄了洛陽這段空前輝煌的歷史。

責任編輯:澤霖

相關新聞
亞特蘭大法輪功學員慶祝世界法輪大法日
孟菲斯公園派對發生槍擊事件,2死6傷
汽車工會在大眾查塔努加廠成功組會
喬州檢察官訴訟要求阻止「流氓」檢察官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