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權人物

我的中國故事:橫渡恐懼之海(5)

歡迎方勵之 佈局大場面

1986年,校園空氣愈加活躍,多元化思潮衝擊著年輕學子們充滿理想與渴望的心。我和好友頻繁舉辦各種形式的聚會。經春夏兩季播種,到了秋天,推動研究生會和學生會聯合舉辦「同濟大學文化潮」活動。項目之一,是邀請方勵之、劉賓雁等文化名人來校演講。

1986年11月16日,我受研究生會和學生會委託,借得校方一部豐田牌轎車和司機,驅車前往上海社科院,迎接剛剛從國外講學歸來的方勵之及其妻子李淑嫻。車程上,方問我:「讓我去演講,我還不知道題目是甚麼呢?」我思忖片刻,說:「這個題目如何?——民主,改革,現代化。」方連聲說好,「就這個題目!」

民主,改革,現代化,正是八十年代中國社會呼喚的主題。經我和同學們連日忙碌、佈局,同濟大學呈現歡迎方勵之夫婦的盛大場面。在校區中央,我主辦了「歡迎方勵之」的專欄,在由我撰寫的歡迎辭裡,把方勵之喻為「國之鷹」;校廣播台每隔半小時就播放一次由我撰寫的廣播稿,通知方即將蒞臨演講。

當我陪同方勵之一行到達時,大禮堂內外,已經被蜂擁而至的學生們擠得水洩不通。以建築專業見長的同濟大學,設計了全國大學中最大的空心無柱大禮堂,座位五千個。方勵之蒞臨當日,大禮堂不僅座無虛席,過道和周圍都站滿了人,無法進入的,便擁堵在大禮堂外圍四周。多年以後,在美國,方勵之告訴我,那是他一生中所經歷的最盛大歡迎場面。

狂飆驟起 同濟勇當先鋒

方勵之、劉賓雁等知名人士的到來,為新思潮洶湧的同濟校園,更添浪花。這一段時間,校園裡氣氛鼎沸,上海灘山雨欲來。

一個月後,1986年12月,一場民主運動,如狂飆驟起,震動神州大地。那便是,八六學潮。學潮起源於安徽合肥,方勵之任副校長的中國科技大學。起因是人大代表選舉,中科大的學生們上街遊行,不認同官方推出的「候選人」,而力推方勵之等人,方因而高票當選人大代表。

消息傳到上海,首先有動靜的,是上海交通大學。原來,一個美國搖滾樂隊正在上海體育館演出,現場邀請中國人上台共舞,一名上海交大學生欲登台,卻遭到中共保安人員的阻攔和毆打。該學生返校後,述說此事,引發群情激憤。適逢從合肥傳來學潮信息,上海交大學生們決定走出校門,抗議政府。

富有戲劇性的卻是,上海交大學生的遊行計劃,因江澤民到校「對話」而臨時取消。江是上海交大校友,當時已升任上海市委書記。我所在的同濟大學,反而成了衝出校園、走向大街的急先鋒。上海灘盛傳:交大是民主堡壘,同濟是學運先鋒。

我起草了大批被稱為「大字報」的宣傳品,由好友分別抄寫,張貼在校園中心。受此鼓動,不同科系的學生自發聚集數千人,旋即衝出校園,走上街頭。連續一週內,同濟大學參加遊行的人數,平均每天保持在八千人左右,成為示威主力。從外灘、南京路到人民廣場,到處飄揚起同濟大學的旗幟。上海各大學群起相應,紛紛加入由同濟大學牽頭的遊行隊伍。「反對腐敗,打到官倒」、「民主!自由!平等!

」的口號響徹雲霄。

那個冬季:大學潮 我的生日

1986年12月19、20日兩天,冬季嚴寒,學潮卻達到沸點,參加示威遊行的大學生,多達七萬人;追隨或圍觀的的市民,則難以計數。場面恢宏,蔚為壯觀。大上海為之震撼。12月20日這天,好友問我:「今天是你的生日,打算怎樣慶祝?」當時,我正在遊行隊伍中領呼口號,我停下來,大笑道:「難道這不是最好的方式嗎?七萬人為我慶祝生日!多麼熱鬧啊!」

這一天,在示威遊行的人海裡,我踏過大上海數十條大街小巷,一路慷慨激昂地領呼口號,直至嗓音完全沙啞,如此度過了最難忘的二十三歲生日。

一群學生用床席做成一條橫幅,上書四個大字:「席捲專制!」市民睹之,無不雀躍歡呼。共產黨歌曲《國際歌》中「英特納雄耐爾」(Internationale)一句,被我以「學運組委會」的名義,改成「民主自由平等」。一幅醒目的席匾橫幅和一首改了歌詞的《國際歌》,成為這次學潮的象徵。

總體而言,八六學潮,算不上一場有組織的學潮。有掛名組織,但鬆散,並無集中領導;有學運骨幹,但分散,各自為政。在很大程度上,學潮自發而起、自發而落。隨著期末考試的來臨,學潮結束。波及十幾個大城市的八六學潮,猶如一場接力賽,發源於合肥,在上海形成高潮,最後,1987年元旦那天,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劃下句號。

八六學潮:八九民運的奠基之作

1987年1月中旬,正忙於期末考試,忽從廣播裡聽到,胡耀邦辭去中共總書記職務。原來,胡因同情學生、傾向民主,遭以鄧小平為首的「老人幫」非法罷黜。隨後又聽到,方勵之及劉賓雁、王若望等資深名士,被中共當局「撤銷職務,開除黨籍」。

我當即聯絡好友,湊錢購買了一本大相冊,郵寄給方勵之。作為相冊扉頁上的題句,我刻意把唐朝大詩人李白的詩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改成「三落三起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我用這句詩,與方老師共勉:民主運動並沒有失敗,還會再掀高潮。

胡耀邦被迫辭職後,被排擠在中共權力圈子外,有志不能伸,鬱鬱寡歡。至1989年4月15日,胡突發心臟病,驟然辭世。由此引爆八九民運。鄧小平出兵鎮壓,終以1989年6月4日的大屠殺收場,史稱六四事件,或「天安門事件」。由此回眸我曾參與領軍的八六學潮,實際是八九民運的奠基之作。

(選自 香港開放出版社《不受歡迎的中國人》附錄:我的中國故事)@

責任編輯:謝秀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