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國故事:橫渡恐懼之海(5)

作者:陳破空
font print 人氣: 52
【字號】    
   標籤: tags:

歡迎方勵之 佈局大場面

1986年,校園空氣愈加活躍,多元化思潮衝擊著年輕學子們充滿理想與渴望的心。我和好友頻繁舉辦各種形式的聚會。經春夏兩季播種,到了秋天,推動研究生會和學生會聯合舉辦「同濟大學文化潮」活動。項目之一,是邀請方勵之、劉賓雁等文化名人來校演講。

1986年11月16日,我受研究生會和學生會委託,借得校方一部豐田牌轎車和司機,驅車前往上海社科院,迎接剛剛從國外講學歸來的方勵之及其妻子李淑嫻。車程上,方問我:「讓我去演講,我還不知道題目是甚麼呢?」我思忖片刻,說:「這個題目如何?——民主,改革,現代化。」方連聲說好,「就這個題目!」

民主,改革,現代化,正是八十年代中國社會呼喚的主題。經我和同學們連日忙碌、佈局,同濟大學呈現歡迎方勵之夫婦的盛大場面。在校區中央,我主辦了「歡迎方勵之」的專欄,在由我撰寫的歡迎辭裡,把方勵之喻為「國之鷹」;校廣播台每隔半小時就播放一次由我撰寫的廣播稿,通知方即將蒞臨演講。

當我陪同方勵之一行到達時,大禮堂內外,已經被蜂擁而至的學生們擠得水洩不通。以建築專業見長的同濟大學,設計了全國大學中最大的空心無柱大禮堂,座位五千個。方勵之蒞臨當日,大禮堂不僅座無虛席,過道和周圍都站滿了人,無法進入的,便擁堵在大禮堂外圍四周。多年以後,在美國,方勵之告訴我,那是他一生中所經歷的最盛大歡迎場面。

狂飆驟起 同濟勇當先鋒

方勵之、劉賓雁等知名人士的到來,為新思潮洶湧的同濟校園,更添浪花。這一段時間,校園裡氣氛鼎沸,上海灘山雨欲來。

一個月後,1986年12月,一場民主運動,如狂飆驟起,震動神州大地。那便是,八六學潮。學潮起源於安徽合肥,方勵之任副校長的中國科技大學。起因是人大代表選舉,中科大的學生們上街遊行,不認同官方推出的「候選人」,而力推方勵之等人,方因而高票當選人大代表。

消息傳到上海,首先有動靜的,是上海交通大學。原來,一個美國搖滾樂隊正在上海體育館演出,現場邀請中國人上台共舞,一名上海交大學生欲登台,卻遭到中共保安人員的阻攔和毆打。該學生返校後,述說此事,引發群情激憤。適逢從合肥傳來學潮信息,上海交大學生們決定走出校門,抗議政府。

富有戲劇性的卻是,上海交大學生的遊行計劃,因江澤民到校「對話」而臨時取消。江是上海交大校友,當時已升任上海市委書記。我所在的同濟大學,反而成了衝出校園、走向大街的急先鋒。上海灘盛傳:交大是民主堡壘,同濟是學運先鋒。

我起草了大批被稱為「大字報」的宣傳品,由好友分別抄寫,張貼在校園中心。受此鼓動,不同科系的學生自發聚集數千人,旋即衝出校園,走上街頭。連續一週內,同濟大學參加遊行的人數,平均每天保持在八千人左右,成為示威主力。從外灘、南京路到人民廣場,到處飄揚起同濟大學的旗幟。上海各大學群起相應,紛紛加入由同濟大學牽頭的遊行隊伍。「反對腐敗,打到官倒」、「民主!自由!平等!
」的口號響徹雲霄。

那個冬季:大學潮 我的生日

1986年12月19、20日兩天,冬季嚴寒,學潮卻達到沸點,參加示威遊行的大學生,多達七萬人;追隨或圍觀的的市民,則難以計數。場面恢宏,蔚為壯觀。大上海為之震撼。12月20日這天,好友問我:「今天是你的生日,打算怎樣慶祝?」當時,我正在遊行隊伍中領呼口號,我停下來,大笑道:「難道這不是最好的方式嗎?七萬人為我慶祝生日!多麼熱鬧啊!」

這一天,在示威遊行的人海裡,我踏過大上海數十條大街小巷,一路慷慨激昂地領呼口號,直至嗓音完全沙啞,如此度過了最難忘的二十三歲生日。

一群學生用床席做成一條橫幅,上書四個大字:「席捲專制!」市民睹之,無不雀躍歡呼。共產黨歌曲《國際歌》中「英特納雄耐爾」(Internationale)一句,被我以「學運組委會」的名義,改成「民主自由平等」。一幅醒目的席匾橫幅和一首改了歌詞的《國際歌》,成為這次學潮的象徵。

總體而言,八六學潮,算不上一場有組織的學潮。有掛名組織,但鬆散,並無集中領導;有學運骨幹,但分散,各自為政。在很大程度上,學潮自發而起、自發而落。隨著期末考試的來臨,學潮結束。波及十幾個大城市的八六學潮,猶如一場接力賽,發源於合肥,在上海形成高潮,最後,1987年元旦那天,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劃下句號。

八六學潮:八九民運的奠基之作

1987年1月中旬,正忙於期末考試,忽從廣播裡聽到,胡耀邦辭去中共總書記職務。原來,胡因同情學生、傾向民主,遭以鄧小平為首的「老人幫」非法罷黜。隨後又聽到,方勵之及劉賓雁、王若望等資深名士,被中共當局「撤銷職務,開除黨籍」。

我當即聯絡好友,湊錢購買了一本大相冊,郵寄給方勵之。作為相冊扉頁上的題句,我刻意把唐朝大詩人李白的詩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改成「三落三起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我用這句詩,與方老師共勉:民主運動並沒有失敗,還會再掀高潮。

胡耀邦被迫辭職後,被排擠在中共權力圈子外,有志不能伸,鬱鬱寡歡。至1989年4月15日,胡突發心臟病,驟然辭世。由此引爆八九民運。鄧小平出兵鎮壓,終以1989年6月4日的大屠殺收場,史稱六四事件,或「天安門事件」。由此回眸我曾參與領軍的八六學潮,實際是八九民運的奠基之作。

(選自 香港開放出版社《不受歡迎的中國人》附錄:我的中國故事)@

責任編輯:謝秀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少青中。學民思潮、學聯、佔中三子,是領導港人佔中運動的三大團體,分別由中學生、大學生和中年知識分子組成。少年、青年與中年的完美組合,代表香港的主流與未來。這一組合,散發明確信息:共產黨在香港不得人心,共產黨在香港沒有未來。
  • 開放雜誌創刊之日,正值中國八六學潮落幕之時。正在上海求學的我,有幸參加了那波大學潮。彼時,對《開放》的創刊毫不知情,更絕對不曾意料,多年後,我會與這家香港雜誌結下不解之緣,並成為其特約撰稿人。或許,八六學潮,就是冥冥中無影的橋樑,讓我們命運交集。
  • 韓國與中國先後發生客輪翻沉事故,中韓客輪載客均達四百多人,均釀成重大死亡慘禍。兩起事件相距一年,但諸多的相似與不同之處。對照之下,發人深省。
  • 年7月1日,中共公佈新版《國家安全法》。對照其1993年發佈的《國家安全法》,新法的覆蓋範圍大幅擴張。涵蓋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等11個領域,共7章84條。洋洋灑灑,看似無所不包,可謂野心勃勃。
  • 這一切,構成我最早的記憶。三歲,開始模糊記事的年齡。捆綁,批鬥,毒打,這就是毛澤東為他的「文化大革命」所設計的場景。毛澤東發動文革,原本出自他與劉少奇的權力鬥爭,卻演變成一場全國範圍內的階級鬥爭。
  • 出獄後,發現父親變了。再也沒有了迷信「毛主席」的痕跡。父親完全看穿了共產黨的本質。他理解兒子,理解民主,對我的所思所為,不僅沒有半點責備,而且毫無猶疑地,予以贊同和支持。
  • 的中國故事:橫渡恐懼之海(3)
  • 「政治體制改革」這六個字,在今日中國,隨處可見,其涵義甚至被扭曲。但在1985年,這六個簡單的中文字,尚從未在中國的媒體或書籍上出現過。上書胡耀邦,我成為最早提出這六個字的人之一。
  • 神與我們並肩作戰,高智晟,維權
    人類戰爭史上,法西斯集團發動戰爭大多以搶掠為目的,但中(共)國政府發動對人民的戰爭其階段是有些異勢。戰爭大多是在野蠻搶劫完成後,受害公民企圖依法維權時打響。「太石村血腥暴力事件」「汕尾殺人事件」及山東省(當局)發動針對盲人陳光誠的戰爭其規律無不如是。
  • 神與我們並肩作戰,高智晟,維權
    二○○三年以來,不斷發生類似太石村及陝北油田事件般官員虐民的冷血事件,受到殘暴傷害的公民規律性地狀告無門,和平的抗爭必遭野蠻報復,中國的出路何在?中國人的出路何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