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文「中共地方債如何欠了24萬億?」熱傳

人氣 3872

【大紀元2016年04月06日訊】(大紀元記者李默迪綜合報導)中共地方政府性債務的規模多年來不斷擴大,4月5日的一篇網文在大陸各網站熱傳。文章中談到中共地方政府多年來大量借債的來源、地方政府的借債手段等。

這篇題為《中國地方債怎麼欠了24萬億?》的文章提到,從2012到2014年三年間,中國的地方政府性債務分別為15.89萬億(人民幣,下同)、17.89萬億和24萬億。

多年來,中共地方政府之所以大舉借債,主要是因為1994年中共分稅制改革後地方政府的收支困境,以及中共治下對GDP的一味追求。而中共地方政府為了借債成立了各種名目的「融資平台公司」,同時依靠出賣土地獲得巨額收入。

此前已有文章和分析人士表示,中共地方政府的「融資平台公司」違約情況時有發生,加上土地出讓過程中的腐敗問題,導致地方政府債務問題愈加嚴重。

地方政府為甚麼大量借債?

*1994年中共分稅制改革後地方政府收支不平衡

1994年中共分稅制改革,就是重新劃分中央稅、地方稅和中央地方共享稅。當時規定,地方政府要將關稅、消費稅等上交中央;營業稅、地方企業所得稅等歸為地方;增值稅收入由中央和地方共享,各分得75%和25%。

據悉,中央稅主要是來源於穩定、徵收相對容易的稅種,而地方稅的徵收難度相對較大。文章提到,1994年中共分稅制改革之後,中共中央的財政收入比重逐年增加,而地方政府開始出現收支不平衡,而且差額逐年加大。

分稅制改革前一年(1993年),中央的財政收入占國家財政收入的22%,到1994年年末的時候暴增到55.7%,之後多年一直維持在525的水平。相比之下,1994年地方財政收入的佔比,比1993年下降32%。

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和支出的差額越來越大,1993年的時候收入比支出多60億,而1994年即出現收支不平衡,收支缺口(收入抵不上支出)高達1726.6億,2000年收支缺口為3960.6億,2005年為10053.5億,2010年為33271.4億。

*中共治下一味追求GDP

文章提到,地方的GDP數據是決定地方官員政績和是否有陞遷機會的主要指標。一般來說,省級政府在制定GDP目標的時候,都要比中央的GDP目標高。

而據多家外媒報導,中國的經濟情況不透明,中共的經濟數據不可靠。中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曾在2007年3月任職中共遼寧省委書記時,對當時的美國駐北京大使雷德(Clark T. Randt)表示,中國的GDP數字是人造的,因此是不可靠的。

文章引用美國麻省理工大學財政與政策中心的分析表示,從2005年到2014年,大陸各省份的GDP相加後的總和,竟然比全國GDP數據高出7%,這是一種浮誇和造假現象,同時也從中看出「GDP競賽有多嚴重」。

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短期內想拉動GDP並不是易事,所以各個地方政府官員為了政績和陞遷,就選擇投資基礎設施、大興土木。

地方政府怎麼借錢?

1995年中共的《預算法》中稱,禁止地方政府發行地方債券,禁止地方政府直接向金融機構借錢。

之後,地方政府開始設立「融資平台公司」,通常是一些城建公司,這樣地方政府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借錢了。從1998年開始,地方債規模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長,其中1998年和2009年分別比前一年增長48.20%和61.92%。

中共審計署的數據稱,從2008年上半年至2009年末,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增加了5000多家,貸款餘額增多5.68萬億。

公開數據顯示,在2011年之前的13年間,中國地方債增加了36倍。在2008年時地方政府負債5萬億元,截至2013年6月底,達到17.89萬億元,但有體制內人士說,實際規模很可能超過30萬億元。

地方政府債務「有去無回」

今年1月末曾有一篇網絡文章披露了中共地方債轉嫁給民眾、民眾頻頻在理財產品上血本無歸的來龍去脈。文章表示,地方政府成立融資平台後開始向銀行借錢,銀行全單照付,然後銀行把這筆貸款的債權轉賣給信託公司,信託公司把債權做成「理財產品」賣給投資人。

這樣,原本是地方政府向銀行借錢,現在債主由銀行變成了投資者,而投資者也成了風險承擔人。當最後出現違約、投資人無本無息的時候,銀行、信託公司、融資平台、地方政府互相推卸責任。

對於地方政府違約的原因,有經濟學者表示,地方政府融資後的投資項目多數是虧損的。中國問題專家、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教授謝田表示,地方債中還有一部分涉及中共官員貪腐。

另外,中共地方政府長期依靠賣地獲得收入,並稱其為償還債務的主要資金來源。易居房地產研究院數據顯示,從2001年到2012年,土地出讓收入在地方財政收入中所佔比重從19.7%上升至42.1%。

但是一方面,由於地方政府大肆高價賣地、開發房地產,導致高地價推升高房價的同時,二三四線城市的房產出現嚴重過剩。房產過剩又導致這些地區的土地出現銷售困難。

以2013年為例,世聯地產數據顯示,2013年1月到5月大陸購置土地面積持續負增長,這幾個月的土地購置面積比前一年同期下降13%。土地收入的減少,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地方政府的債務危機。

另據大陸維權律師鄭恩寵曾撰文表示,土地財政存在相當嚴重的腐敗問題。以上海為例,2008年之前上海的土地出讓收入沒有列入財政收支範圍,2008年開始列入時,官方承認2004至2007年超過1500億土地出讓金被列入「小金庫」。

責任編輯:高靜

相關新聞
大陸經濟步履維艱 部分企業靠借錢發工資
大陸地方債調研提出十大問題 敲響債務警鐘
網傳理財產品真相 揭中共地方政府騙錢路線圖
學者建議再推財政刺激 業界擔憂中國經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