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忘記,永不放棄

張春:紀念「六‧四」二十七周年

人氣 688

【大紀元2016年05月31日訊】六四雖然已經過去了27個年頭,但是這段歷史卻成為我腦海中永遠無法抹去的記憶。六四發生的當時我大概不到十歲,記憶最深刻的就是人們說到:北京的街頭血流成河。我同時看到報紙上刊登著,戒嚴部隊軍人被點天燈後燒焦的屍體。後來長大一點,也聽過關於六四的事,我記得一個人這樣說起,六四當時他在北京出差,屠殺時是不允許居民往窗外探頭的,探頭出窗外會被戒嚴部隊槍殺的;六四周年紀念時海外報導也曾提到六四屠殺當晚,部長樓裡的一位保姆僅僅因為觀望,就被無辜槍殺。

我深知六四逃亡者們當時的艱辛,90年代香港拍攝的一部影片《省港旗兵4:地下通道》正是反映六四逃亡者東躲西藏冒著危險被營救到海外的歷程,百度目前仍然能搜索到此影片。從89年六四至今,國內還有無數的難屬忍受著雙重的痛苦—失去親人的痛苦和倍受打壓無法平反伸冤的痛苦。死難者包括六四期間被屠殺者,以及六四後當局進行了一段時間的快捕快審快決,為數不少的人也蒙冤被處決,有家中的獨生子,有嬰兒的爸爸,也有父母最疼愛的兒子,然而難屬們再也無法見到他們的親人了!如今六四難屬天安門母親發起人丁子霖教授,在敏感時期都不方便說太多話,一是受監控打壓限制,另外是心臟不太好,要避免情緒激動。這些六四難屬的年紀已經很大了,他們還要承受這樣的痛苦到何時,中共的殘忍要到何時才能結束!這樣一個邪惡政權還能存在很久嗎?!

六四以後中共對人們進行的洗腦恐嚇,封鎖掩蓋真相,以及一切向錢看的錯誤引導,以至於年輕的一代聚到一起討論的都是賺錢享受之類的,六四那一代的學生,相當一部分參加工作後,或是遠離政治話題,或是轉而堅決擁護共產黨,如果跟他們談起黨的腐敗不作為之類的話,他們就非常的反感和恐懼。一般人也不願討論政治話題,對政治存有很大的恐懼。

普通民眾依然享受不到民主自由的普世價值的權利,他們創造的價值和金錢,全都流進共產權貴們及其子弟的手中,任其揮霍。人們的道德也極度淪喪,倒在地上的老人,都沒有人敢去攙扶起來。

值得關注的是,六四發生27年後的今天,仍然有郭飛雄這樣的異見人士,雖然屢遭受中共酷刑的折磨,仍然不畏強暴站出來替民眾維權。近來,他為維權絕食20多天了,我在敬佩的同時,也參與絕食抗議。還有民主活動人士秦永敏,從70年代至今,為了民主運動被捕無數次,累計在監獄裡度過了23年,現在仍然在監獄裡。他要結婚,竟然領不到結婚證。我們為郭飛雄和秦永敏感到痛心的同時,也感到共產政權是在做最後的瘋狂掙扎。

我們也看到至今各地的強拆仍然血腥,黑社會般的員警和城管對民眾進行慘絕人寰地毆打,甚至造成傷亡,百姓連最基本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都得不到保障。最近的雷洋事件,在全國範圍內產生了很大影響,很多人都在擔心自己會成為第二個雷洋,使得此事件成為中國社會各個階層關注的焦點。

目前全中國的各種維權抗爭,要求實行民主的呼聲的越來越高,有工人維權,農民維權,退伍軍人維權,公職人員維權,異見人士和民運人士維權,甚至很多海內外的年輕人也成為與共產極權對抗的新生力量。

但願海內外嚮往自由民主的人士,能夠拋開利益恩怨和個人恩怨,相互扶持,遙相呼應。

海外的人可以出錢出力,援助國內的人士,利用海外網路和電訊的優勢,向中國傳播六四真相和民主自由理念,大家共同努力,相信共產邪黨的崩潰就是指日可待的。

香港的支聯會,每年都堅持不懈地籌畫組織紀念六四活動,相關人員能夠這樣的付出心血,真的很可貴。香港也是中華大地唯一可以大型自由舉辦紀念六四的地方,但是近年來香港所發生的一些事件,也表明了中共政權在越來越多的干涉這片自由土壤。

從共產主義進入中國起,就挑起內戰,令同胞自相殘殺,竊取政權,發動各種運動,毀滅中華文明的根基,使得人性泯滅,導致六四大屠殺。27年過去了,現在中國神州大地,已經被共產邪黨破壞得滿目瘡痍,中華五千年的文明早已被邪惡政權及其追隨者毀於一旦。

各種滅絕人性的事件時刻發生著,破壞環境瘋狂貪污腐敗受賄斂財,官員及其子弟的奢華淫樂,對海內外的異見民主活動人士的打壓迫害騷擾及人身攻擊,極權統治的權貴及其子弟們,為了自己的私欲肆意吞噬揮霍人民的利益,不知羞恥,死不悔改,邪惡本性越來越真實地暴露出來。現在正是呼喚正義的時候,但願有更多的人能瞭解真相,醒悟並唾棄中共,擁抱美好未來。

在此六四27周年之際,撰寫此文,追憶當年學生對自由民主的嚮往和熱誠,市民的善良和熱心,緬懷六四遇難者,慰問六四遇難者難屬及六四傷殘者及受牽連的人,以及所有受到中共暴政傷害威脅的人!

讓我們永不忘記,永不放棄!

責任編輯:高義

相關新聞
經濟下行將導致三大政治後果 衝擊中共政權
「朝廷危機四起」官媒或影射中共政權現狀
【預言】劉伯溫《金陵塔碑文》解析(3)預言中共政權壽命
退黨大潮下 中共政權嚴重危機連出招遭痛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