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驍驥:央行大放水,手中的錢將更不值錢

人氣 2682

【大紀元2016年06月19日訊】央行一直在向公眾承諾穩健的貨幣政策,其實暗中也在放水。近日,央行發佈了5月金融統計資料包告,其中廣義貨幣(M2)增速達10.8%;新增貸款資料9008億元;新增人民幣存款3.23萬億元。具體資料顯示,5月人民幣貸款比去年同期少增43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增加318億元,住戶部門貸款增加3110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1047億元,較上月有所回落;中長期貸款增加2063億元,較上月多增近500億元。居民中長期貸款有所回升,主要受最近兩個月房地產銷量回升以及二套房房貸放鬆的影響。除了住戶貸款有所回升外,企業貸款同樣增速不少,但扣除票據後,非金融企業的貸款較4月有所減少,無論短期還是中長期貸款都下降。可見,央行放水的勢頭從來就沒有改變,只是稍有減緩。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的今天,各國央行都開啟了「放水模式」,以鄰為壑,轉嫁矛盾。歐洲央行正在擔心英國退歐公投,未來不排除將準備投入大量的流動性來緊急應對英國可能的退歐。俄羅斯央行降息0.5%,將關鍵利率從11%下調到了10.5%,俄羅斯央行早已不堪重負,能忍到現在相當不容易了。韓國也央行突然啟動降息,下調基準利率0.25,創下了歷史新低。在此大環境下,中國的央行也不能倖免,開啟了放水模式。

6月初,央行對14家金融機構開展MLF操作共2080億元,其中3個月1232億元、6個月115億元、1年期733億元,利率與上期持平,分別為2.75%、2.85%、3.0%。這是央行年內第七次開展MLF操作,這種釋放中期流動性的方式被稱為變相降准。這是上半年整個人民幣貨幣放水的一個顯著徵兆。可是,為啥央行放水,但也沒見你手裡多了一毛錢呢?原因在於錢不是流向你的手裡。過剩的錢都去哪兒了?答案是落在了持有資產的人手裡。貨幣發行增多,初衷雖是刺激經濟,但首當其衝的效果卻是各類資產猛漲。今年房價迎來一波上漲熱潮很大程度上也是拜寬鬆的貨幣政策所賜。關鍵原因還是市場上的錢太多了,沒出去。於是錢紛紛往債市、股市、樓市裡邊湧入。資產價格因此大多都上漲至數月以來的高位。資產荒的背景下,貨幣政策越寬鬆,資產價格上漲就越快。所以產生了一個矛盾現象,我們國家一方面是廣義貨幣增速很快,新貨幣被大量投入市場;另一方面,我國卻陷於流動性匱乏的困境。寬鬆的貨幣政策為什麼沒有增強流動性呢?原因在於以房地產為代表的不動產領域成為了貨幣中轉站。5月份70個大中城市房價環比上漲,而北上廣深漲價趨勢最為明顯,平均漲3%,最高6%。我們的M2增速最近一直維持13-14%,對於普通老百姓和企業家而言,當下的最佳選擇就是投資房地產或者優質的股權資產以抗通脹。這就是所謂的流動性陷阱。2016年1-5月的新增貸款有多少進入房地產市場?算算至少有一半。貨幣和貸款並沒有流向其應該流向的實體經濟和企業,這就造成了和貨幣供應的「冰火兩重天」。辛辛苦苦忙一年,年底一算沒賺錢。這是實體經濟的慘澹光景。它直接造成了實體經濟投資意願不旺,流動性不足。

而在房地產等非實體領域,流動性卻明顯過剩。資產泡沫越吹越大。在流動性陷阱中,傳統貨幣政策已經失效,央行增加多少貨幣供應,都會被人們沉澱到房地產中,而不去直接投資實體經濟和消費。長此以往,致使經濟陷入長期蕭條。對債市,由於人們風險偏好很低,傾向於持有流動性好的短端投資,造成短端利率接近零,而期限利差、信用利差難以下降。對股市,由於人們投資、消費意願低,陷入長期低迷是必然趨勢。實際上,中國的實體經濟已經成為了房地產業的「寄生產業」。放水之後,錢先流向房地產,在確保基本盤的基礎上,再通過投資流向實體經濟。房地產已經成為了在銀行與實體經濟之間的一個節拍器和避風港,起到調節經濟的銜接作用。不放水,實體經濟會首先扛不住的,想想沿海一帶倒閉了很多外貿企業和代工廠了。如果央行不放水去振興經濟,先死的是實體經濟,最後才會輪到房地產吃緊。為什麼手裡的錢越來越縮水?不是因為貨幣超發,而是因為流動性陷阱:超發的貨幣沒有流入實體經濟,流向了房地產,這造成製造業成本上升,利潤下降,形成成本推動型與輸入型通貨膨脹,從而掠奪普通人的財富;第二,由於流動性持續向資本市場輸入,造成資產溢價增高,加大了普通人的投資難度,投資無門;最後,當進入房地產的行業經過一段時間後向消費市場釋放,形成全面的價格上漲。在這個過程中,普通百姓那點可憐的工資無處避險,其收入受經濟大環境的影響,不可能有明顯增加,因此越來越窮,成為了貨幣流動性陷阱的犧牲品。

──作者博客

責任編輯:趙元

相關新聞
失去控制的中國通貨膨脹
世行專家:中共正眼睜睜看房地產市場崩潰
中共央行否認貨幣超發引嘩然 專家斥其濫發
王思想:中國房地產最無恥的兩個詞彙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