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名中國醫生在聖安東尼醫院交流 華諮處義診

人氣 14

【大紀元2016年08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唐明鏡芝加哥報導)8月23日週二,二十多名中國大陸醫生在華諮處為社區民眾義診,這是他們在芝加哥西區的聖安東尼醫院(St. Anthony Hospital)交流學習的一部分。團長陳志說,在美國觀摩學習了近一個月,他理解華人作為少數族裔,就醫的不便,以及信息的溝通不暢,「我們覺得,他們更有必要接受(義診)。」  
  
此次交流學習的組織者是美地假期——美博精英教育。美地假期表示,他們是國際應急醫療管理委員會(TEMC)美國中部唯一指定的醫療培訓項目合作夥伴,他們在中國各地甲等醫院選拔了二十多名主任醫師,到聖安東尼醫院交流學習三個月。這些醫生的專業涵蓋心胸肺科、婦科、兒科、骨科、神經科、消化科、中醫等領域。

「美國醫療更規範、人性化」
  
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的兒科醫生何山說,他最大的感受是「(美國)醫療程序比較規範」。「美國醫生對診斷治療都是嚴格尋證的,這一點值得我們學習。第二,他們的產科和兒科配合、醫生之間的聯動非常規範到位,很高效。還有,他們醫生的理論基礎知識很紮實,很專業。」   
  
何山還注意到,美國醫療更人性化,「包括術前準備、對病人的安撫,等都更人性化。比如小孩哭鬧,他有專門安慰小孩的糖水;鎮痛貼不需要拿針去扎,直接貼到背上就可以了;孩子哭的很厲害,就中斷操作。不光只對疾病,對孩子的心理啊,都特別顧及到。」  
  
「這一點上,真的需要我們學習。因為我們中國很多醫生,尤其像我們這種級別的醫院,病人很多,你可能沒有時間或耐心做好這些事情,只想到看好這個病就可以了。」   
  
何山說,這是他第一次到歐美交流學習,他表示要把好經驗帶回國,「就是一點一滴做起,從我自己,然後盡量地去改變別人。」   
  
何山也表示,中國醫生治療的病人較多,經驗更豐富,「在國內,我們病房每天都是上百號病人出入,包括門診等。他們只是個位數,但他們整體的診療都非常規範。」
  
「少數族裔就醫不便」  
  
陳志是江西省人民醫院重症科(ICU)醫生。他說,在中國經常進社區做義診,這是他第一次在國外做這類活動,最大的感受是「華人在這裡就變成少數民族,我們理解他們生活的不便,就醫的不便,以及信息的溝通不暢。」   
  
陳志透露,他一位大陸朋友的小孩關節錯位,在美國看急診,耗時很長,還支付了1萬多人民幣,「在國內這樣一個關節錯位,可能不超過20元,我們醫生大概5分鐘搞定。」。  
  
住在中國城附近老人公寓的肖先生說,他今年初出現尿血,找中國城的醫生治療,醫生給他叫了救護車送到慈愛醫院(Mercy Hospital)。事後收到一張帳單,救護車服務900美元。但因為他有「白卡」(政府給低收入人士提供的免費醫療保險),華諮處幫他把這900多元撤銷了。   
  
陳志表示,在中國病人數量眾多,對一般疾病的處理較快。「在美國,中文是小語種,雖然醫院也配翻譯,但處理流程長很多。」   
  
陳芒華是一行人中唯一的中醫師,來自廣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她感到中醫在美國已經廣為認知,「聖安東尼醫院院長很樂意我幫他做針灸。」   
  
她也坦承,美國很多州承認針灸,但不承認中藥,「老祖宗強調『一針二灸三湯藥』,早期可以選擇針灸,後期針灸配合中藥會更好一點。」   
  
健康展上,亞裔健康聯盟(Asian Health Coalition)代表、芝加哥大學林玉蘭(Helen Lam)博士用廣東話做「預防糖尿病」的專題講座,並由伍醫生全程國語翻譯。
◇#

責任編輯:溫文清

相關新聞
美國大學橄欖球季後賽 密歇根狼獾隊奪冠
美密歇根州女子贏得300萬美元彩票
節日遊行 美眾議員希望法輪功多傳播真相
美密歇根居民再收到來自中國不明種子包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