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

新年來了怎知道?中國上古計年學問大

歡喜過好年,中國古代對一年、一歲、一載有各種觀察,學問很大。(大紀元賀卡城)

臨歲末之際,放眼看去,新年就在不遠處。

歲歲年年 歲歲年年 相似亦不同

唐代詩人劉希夷有一首相和歌《白頭吟》,歌吟:「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千古常嘆,千古長頌。早在春秋時代,陽貨就規勸孔子要及時出仕施展抱負,道:「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宋代王安石面對新歲就顯然有樂觀的一面,他在正月一日的《元旦》詩中吟頌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世道變化,歲月流逝,年的滋味總伴著爆竹聲,牢牢攫住中國人的心。圖為浙江金華武義鞭炮聲響徹除夕夜。(大紀元資料室)

中國上古計算新年新歲更替有學問

年年歲歲,送舊年去又迎新歲來,人們稱「年」也稱「歲」。中國古來怎樣看「歲」與「年」? 今人精密的計算太陽的周天運行來計年,其實,中國上古時代的天文學早就很發達。

公元前西漢時代的字書《爾雅.釋天》記載:

載,歲也,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

《爾雅疏》解釋各朝代不同對「年」不同說法的具體涵義:

夏曰歲,取歲星行一次……商曰祀,取四時一終則以祀者,嗣也取其興來繼往之義……周曰年者,取禾一熟也……年者禾熟之名,每歲一熟故以為歲名;唐虞曰載,載始也,取物終更始。

原來中國上古歷代「載、歲、祀、年」等計量單位,各有對應的物象,呈現當時人的思維關注與價值觀。

載、祀、歲、年 用以紀年學問大 

唐虞時代的「載」表示物終更始,有天地一元復始之意,堯舜時代對宇宙天象已經觀察入裡了。《尚書.卷一》記曰:「(堯)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載」。商朝對天地萬物尊崇的文化也表現在紀年上,商朝以「祀」表年。年中有「四時」,春夏秋冬四季,四時必祀,祀也通嗣,商代非常重視以祀典興來繼往。

「歲」.中國天象學的成就古來高

現今的人熟悉的「歲」與「年」的說法,也是中國上古時代就有的。夏朝稱「歲」是據天象觀察而立下的。中國古代天文學精準度如何呢?先看《白虎通德論.卷八》「四時」的兩則記述:

所以名為歲何?歲者,遂也。三百六十六日一週天,萬物畢死,故為一歲也。《尚書》曰:「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

四時:春夏秋冬。時者,期也,陰陽消息之期也。

東漢到三國時代的《獨斷.卷上》解釋「閏月」:閏月者,所以補小月之減日,以正歲數,故三年一閏,五年再閏。

《爾雅.釋天》說「夏曰歲」、《爾雅.疏》說「夏曰歲,取歲星行一次」,依照那西漢時代的記載,中國上古夏代的中國人就已經知道以「歲星」準確計年。再說《尚書》是春秋時代的著作(約公元前772年至公元前476年),那時就明確記載「一歲」有三百六十六天、有「四時」春夏秋冬的循環,一個循環既遂就是一歲。

更進一步地,那時代的中國已經發展出「閏月」補陰曆年中小月之不足日的作法,所以能準確的定下春夏秋冬等四時節氣的立點。這四時節氣也就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時點的確立,又能準確反應歲星周天運行一年所衍生的天地陰陽節氣的變化。這說明了中國上古已經有很進步的天象學了。

在西漢劉向的著作《說苑》中記「歲星」曰:「所謂五星者,一曰歲星……」並且說出歲星的所在位域,所以中國古代對天文學的觀察,日、月、星辰都在天象學問中。漢字對於「歲」的定義反應了中國的天文科學的成就。

中國古人敬天信神,觀察日月星辰,天文科學成就很高。(維基百科)

人間有「年」穀熟民豐

「歲」反應天文現象,「年」則反應人間物象。周代計「年」的方法沿用至今。「年」這個漢字其實是個形象結合聲音的形聲字,《說文》解說以稻穀熟表示年:

「年」:「本作秊,穀熟也,從禾千聲。

北宋邢昺《爾雅疏》說:「年者,禾熟之名。每歲一熟,故以爲歲名。」《穀梁傳》中說:「五穀皆熟爲有年。」周朝人的生活領域,每歲穀物一熟,就以年為歲名,五穀豐登有「年」就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五穀豐登是「有年」。(keith brooks/Fotolia)

從「年」、「歲」的字義與應用就可以看到中國古人仰天俯地,致力窮究天地與人事和合的道理,成就斐然。《周禮.春官》說:「正歲年以序事。」可以見得,中國文化中早已經認識了天人合一的生命之道,人體、生命、宇宙一體相貫。浮生一生命仰俯天地之間,順應天時天象而謀動,身心依照自然生態而處事,福祐也就不遠。@*#

責任編輯:方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