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
秋分:彼岸日 天地陰陽調和
秋分、春分此二分日,在中國古文化中視為天地和合之最,避免刑罰,以免攪擾天地陰陽調和。春分、秋分「二分日」別稱「彼岸日」,來源於佛教。在日本佛教中講,於彼岸期間善行、惡行都會增大果報,勸告人要避免惡行,精進於善行。
竹枝詞12首 山水載歌蕩心海 金風搖曳十里情
竹枝詞譜寫的秋歌多采多姿,詞情貼近人心,直寫人生,抒發心情,描繪人生風塵中片片真情。玩味其中,一些人生的心情,一些未能安放的追憶,或許得到慰藉,得到淨化昇華!
白露節氣養生小心哪些禁忌?「補露」怎麼補?
中醫的食療講究天人合一,在一年四季都有對應節氣的進補作法。白露節氣開始「補露」!「補露」怎麼補?要避免哪些禁忌?隨著秋高氣爽的秋天腳步,做好秋天養生,放鬆心緒,輕鬆地品味生活吧!
二十四節氣:秋天的第二個節氣為何稱「處暑」?
2023年八月23日到9月7日是「處暑」。「處暑」是秋天的第二個節氣,時序已經在初秋,那這節氣為何稱「處暑」?
七夕情話響千代  天神護祐得真福
秋風起兮,七夕節又將來到。牛郎(牽牛)、織女與中華兒女相伴幾千年,有情有義的婚姻,相許相牽的愛情,千百年來代代相傳。七夕的一年一會,讓人感嘆之外,也讓我們反思什麼嗎?
一葉知秋立秋到  秋季養生三心法和好食材
天人合一之道,是最好的養生之道。「一葉知秋」,掌握立秋來到的時點,及早開始秋季養生。《黃帝內經》指示秋天養生的三心法,中醫師分享秋天養生「五白蔬果」和「平補」食材。秋季養生就從立秋開始。
端午節九大風俗 內涵與歷史淵源知多少?
黃曆的五月五日端午節,又叫端五、重五、重午、端陽。「端午」處於純陽之端。民間有俗諺「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古人也把端午作為夏令時節防瘟辟毒的啟動日。端午節的節俗很多,來源久遠,背後蘊藏豐富的文化典故。一起來文化尋根:回顧端午節的九大節俗與故事。
古代不賀夏至  節俗中蘊含什麼深機?
夏至是夏天的中點,也是盛暑之至,陽氣至極,可是古人卻不賀夏至,這是為什麼呢?其中展現中華文化的哲學智慧。夏至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帶著這一季節標誌的特色節俗也應時而生。
端午節風俗  吃什麼養生?
端午「五紅」、「十二紅」的養生飲食,都是觀察時令,巧用時鮮,以促進身心健康的傳統中醫的養生方法,同時五行養生的原理也在其中體現。不管時代怎麼推進,注重天人合一,順應節令過生活,上天自然賜給人最鮮美的生活滋味。
組圖:研究證實印度的嫁妝陋習愈演愈烈
在南亞地區,收受嫁妝是一項古老的習俗,即結婚時新娘的父母要向新郎家贈送金銀首飾或其它值錢的東西。儘管印度自1961年起立法禁止了這種做法,但該傳統在民間仍然盛行。最新一項研究發現,隨著近幾十年印度男性的受教育程度和就業機會的不斷提升,印度陪嫁之風卻愈演愈烈。
吃「苦」嘗新過小滿 善用五行保健之道
「小滿」這個名稱,讓人萌生出青春的氣息、等待、向上的美好感受;「小滿」節氣是一個和農業生產緊密相關的節氣,節物時鮮對應到健康生活之道,淵源流長。這時節,也是吃「苦」嘗「新」過小滿的好日子,古來的神傳文化豐富了小滿的內涵。
【二十四節氣】黃曆四月節 立夏民俗與養生
「昨日春歸盡」指出二十四節氣中的哪一個節氣呢?中華養生寶典《黃帝內經》提醒人夏季養生的要則,想知道嗎?立夏民俗與養生有內在的什麼關聯嗎?夏季養生之道提醒你養生的要點。
燈籠與燈舞——五千文明的閃亮一頁
元宵之夜,長安城內燈火通明。一群小伙兒身著橙衣手執黃色燈籠出場。伴隨著歡快的鑼鼓和管弦,他們在月光下跳躍騰挪,燈籠上下翻飛,
季春為何稱清明? 屬於清明的珍貴好景與美滋味
「清明」在春分節氣後到來,是二十四節氣的三月節,此時節為何稱「清明」?一年難得是清明!莫錯過天地精華孕育的好禮——清明好景與好滋味!
清明不掃墓? 古人在清明節從事什麼活動
清明節將來到就聯想到祭祖掃墓。其實清明掃墓的民俗形成得很晚,你知道在此民俗形成之前,古人從事哪些活動呢?
清明節好詩詞  擁抱人生的況味
宋代理學大家程顥說「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古來中華文化中,有許多的民俗風情和典故聚集在清明節前後,那些纖細敏覺的詞人們,逢清明時節曾有怎樣的情懷呢?今人之心與古人交會,有怎樣的意會和感動呢?
春分一刻千金難買 你要知道的春分大小事
春分是春天的中點,春分點為何被定為二十四節氣的起點呢?特色古人很珍惜一年中難得的春分節氣。傳統文化中的春分,有哪些大小事留在人間典籍,養護我們的身心呢?
立春:天人合一 展開一年元氣
「立春」的起源已久,映現的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成分之一。我們的古人怎樣在「天人合一」的指導下迎接立春,怎樣開展新春新希望呢?從天子到萬民、從國家到個人實踐的立春節俗對當代後人有什麼要義與作用嗎?
元宵節俗:春風夜放花千樹 花燈起源與勝景
元宵花燈詩情畫意,人間與天上相繫:「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這般殊勝出塵的元宵花燈的節俗,起於何時呢?在中華文化中象徵什麼精神內涵呢?
傳統年俗代代傳  只為守護天人相繫的紐帶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過年」是從除夕前就展開一連串的年節風俗和儀式,帶來除舊布新的洗禮,展開一元復始的新氣象,其中更展現著歷代相傳的一種亙古的美德,守護天人相繫的紐帶。
【愛麗話五千】五千年前的臘八和今天有什麼不一樣
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傳統的中國新年是從臘八節開始的,家家戶戶是從這天起,就開始置辦年貨,準備過年了。
冬至一陽生  一陽之氣真能實測嗎?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的開端、領頭的節氣。「冬至」有什麼具體表現呢?「冬至一陽生」只是一個陰陽五行的玄虛概念嗎?還是一種可以實際觀察到的、甚至「捕捉到」的節氣現象呢?
賀冬至節俗  展現天人合一的內涵
「冬至陽生春又來」!度過年中最長的一夜——冬至夜之後,白晝將漸長,預告著春天就在不遠處了。歷代冬至節傳承下來不少的節俗,表現天人合一的精彩傳統。
吃了冬至湯圓長一歲 或是過了年長一歲?
俗諺說「吃過冬至圓長一歲」;然而,一般公認吃過年夜飯過了年才長一歲。到底是吃過冬至湯圓長一歲,或是過了年長一歲呢?「吃過冬至圓長一歲」有什麼根據嗎?為什麼在民間流傳得這麼久遠呢?
品味節氣:立冬養生 掌握一原則不負好人生
立冬拉開冬天的序幕,不管在傳統文化或是中醫五行養生上,這節氣都富含很重要的生命精神與意義。立冬賞菊詩情花意濃、立冬節氣特色、立冬食俗、立冬養生,不要錯過立冬啟動的良好時機。
九九重陽節有哪些風俗?
「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此詩是因九九「重陽節」而作的。黃曆九月九日從漢到魏晉已有重九登高的風俗。九九重陽為何被稱頌為嘉節?又為何有登高避疫的風俗?歷代又有哪些重陽節的風俗呢?
你要知道的:秋分頤養生命大小事
9月23日來了!你想到什麼呢?「秋分」報到!「秋分」有一層意思就是秋天到了中點,不過中華文明看秋分的內涵不僅僅如此簡單。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極為重視秋分這個節氣,而且在生活中落實了「秋分」的精神。為什麼秋分這麼受重視呢?「秋分」的精神又是什麼呢?
你可能不清楚的中秋節民俗和故事起源
中秋節又到了!祭月賞月,登高玩月,月餅處處飄香。中秋節起源於何時?中華文化的中秋節文化傳統,還有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擣藥的故事到底傳承多久了呢?探索古書中的記載,它們的起源有的甚至相距二千多年……
紀實攝影的魅力 朱健炫的礦工謳歌
80年代的台灣,經濟正在起飛,煤礦就是原動力,沒有它一切都動不了。朱健炫當年帶著他個人獨到的敏銳與觀察力,穿梭在礦區裡,用膠捲攝影記錄下生活在煤鄉的男人女人與他們的孩子們……為台灣留下了這段珍貴的歷史。 看過不少展覽,能記住的不多。 ...
白露:反映節氣的詩詞展現哪般生命情懷?
白露不露身!「白露」是以天候特徵命名的節氣,夜間白露凝結,天地的暑熱退了寒氣萌生。古人詩詞中有不少對應的描寫,展現了怎樣的心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