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中華文化】

民俗畫神品《清明上河圖》(2):沒有一墳一墓怎樣展現清明節民俗

作者:踏雪飛鴻
《清明上河圖》中沒有一墳一墓,怎樣展現清明節民俗?圖為張擇端畫《清明上河圖》局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119
【字號】    
   標籤: tags: , ,

點閱——【前文:民俗畫神品《清明上河圖》(1): 畫家與藝術表現】

清明上河圖》展現了九百年前世上最大都市——北宋汴京的清明時節景況。「清明」是指清明日、清明節;也有說語帶雙關,指政治清明、清明盛世的說法;「上河」也有多種解釋:御河、汴京的汴河稱「上河」,上汴河街市趕集稱上河,另外一般河流的上游或逆水行舟也稱上河。當時汴京,八荒爭湊萬國咸通,人口有七十萬。清明節是當時寒食節的一環,對皇室、貴戚和庶民間來說都是很重要的一個日子。

這幅《清明上河圖》長卷,連接古今九百年清明時節的記憶,在畫家張擇端的妙筆下展現真實民俗風物的記憶——形形色色清明時節的人生百態,看畫中皇都城門內外的熙熙攘攘,人們的摩肩擦踵,似乎展現傾城而出上河去的盛況。然而賞畫人看遍此畫卷,卻看不到墳,難道北宋時人在清明節不上墳拜掃嗎?

非也!在唐代是在寒食節上墳,到了北宋時代,民間從寒食到清明日都有人上墳拜掃。我們看北宋民俗志《東京夢華錄》有這樣的記述:「寒食第三節,即清明日矣。凡新墳皆用此日拜掃,都城人出郊……自此三日,皆出城上墳,但一百五日最盛。」(所謂一百五日是指冬至後的第一百零五日,即寒食節;清明節落在一百零六日或一百零七日。)

那麼畫家是怎樣表現清明節上墳拜掃的民俗節景呢?

圖為張擇端畫《清明上河圖》局部——開卷的驢隊踏開清明時空。(公有領域)

讓我們聚焦到圖右方汴河邊,第一條村路上。畫家一開卷,畫了馱著木炭袋的驢子隊,這點出了清明節的時序,交待了時空背景。古代寒食節禁火,其後的第一天或第二天就入清明節氣,這是春天取新火傳新火的日子。驢子所馱的木炭就是春天的火炭,是用來點燃新火的,和天地一起啟動了清明節的時序。

沿著汴河經過柳樹林,到了第二條村路上,那裡出現了一小隊人馬,兩僕人抬著一花轎,「轎子以楊柳雜花裝簇頂上」,在後方有騎馬的男主人,前後有四五個僕人擔物、扛物同行。圖中這一台以楊柳雜花裝飾轎頂的轎子,就是清明節上墳掃墓拜掃的民俗代言了。

圖中這一台以楊柳雜花裝飾在轎頂上的轎子,就是上墳掃墓拜掃的清明民俗一景。圖為張擇端畫《清明上河圖》局部。(公有領域)

我們從《東京夢華錄》可以得到印證:「……清明日矣。凡新墳皆用此日拜掃。都城人出郊。……轎子即以楊柳雜花裝簇頂上,四垂遮映。」

在本圖中雖然看不到一墳一墓,卻是呈現了楊柳雜花裝簇轎頂這種真實寫照,反映了宋代清明掃墓的民俗活力。北宋都城汴京的汴河沿岸都栽植著蒼勁的柳樹,柳樹可以固堤又是易栽易活的植物,展現著頑強的生命活力,尤其是春天的「清明柳」,宋朝就有俗諺說「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所以說《清明上河圖》表現的清明上墳拜掃的民俗是以新生代言死亡,寓含代代更生之意。

附近汴河邊道上還有一家名為「王家紙馬」的紙馬鋪,店鋪門口兩邊站立著大紙馬和紙樓閣為標誌,這是賣清明節出城上墳的紙錢和祭拜物品的店鋪。《東京夢華錄》記載「紙馬鋪皆於當街用紙袞疊成樓閣之狀」。這顯示當時的商標廣告術,反映了社會的商業經濟、手工業繁榮的樣貌。

圖中左上方的王家紙馬鋪,販賣上墳掃墓祭拜的紙錢和用品。圖為張擇端畫《清明上河圖》局部。(公有領域)
王家紙馬鋪在此局部圖的左上方。圖為張擇端畫《清明上河圖》局部放大。(公有領域)

《清明上河圖》開卷就以驢子馱木炭點出清明時空,接著插著柳條雜花的轎子拜掃歸城,還有紙馬鋪的大門面,都是畫家胸有成竹的經營安排,呈現了清明節民俗,同時與《東京夢華錄》的民俗記載一一相對應。

畫外ㆍ話外

我們從《清明上河圖》畫中,似乎還能窺見畫家隱含另外的心意,讓畫的主題有更多的延伸表現。

張擇端完成《清明上河圖》之後,就把畫作獻給了宋徽宗。在《清明上河圖》卷後,有金代張公藥(字元石)所題的詩文:「通衢車馬正喧闐,只是宣和第幾年。當日翰林*呈畫本,昇平風物正堪傳。」可為側證。(*張擇端曾經擔任翰林承旨。)

在宋徽宗的時代,社會昇平繁華,且夜不宵禁,國際通商貨物琳瑯滿目,人民享用富足,然而滅國之大軍的陰影實則已經迫臨城下。如同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序言寫下的自身經驗:「數十年爛賞疊遊,莫知厭足。……回首悵然,豈非華胥之夢覺哉。」

或許畫家作此畫的目的,不僅為了藝術表現,更是以藝術投主所好,實則隱含勸諫皇上「清明」的巧心,為了強調國家「更生」的精神,所以不畫一墳一墓。張擇端或恐北宋繁華之仙夢將遠逝,故而以心血之作《清明上河圖》對徽宗發出誠摯的呼喚。@*(待續)

─點閱【璀璨中華文化】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身處維多利亞時代,許多人渴望回歸簡單的生活方式。1870年前後,一位荷蘭畫家來到英國,他想像中的古代文化正是這樣:勞倫斯‧阿爾瑪-塔德瑪(Lawrence Alma-Tadema,1836—1912)精心研究千年前生活的細節和場景,嫻熟地展現了羅馬帝國時期的日常生活,讓維多利亞時代英國人可以感同身受。
  • 奧地利畫家費迪南‧喬治‧華德米勒(Ferdinand Georg Waldmüller)非常推崇大自然。他在1846年寫道:「大自然一定是人類研習的唯一來源和答案;只有在那裡才能找到永恆的真理與美。藝術家不論在哪個造型藝術( plastic arts)領域,最終的目標一定是表現大自然。」
  • 卡拉瓦喬將掃羅描繪成犯過許多大錯的年輕人,然而正如畫中的他伸出雙臂擁抱新的使命,在他前方還有多年的傳教生涯。卡拉瓦喬沒有選擇像其他藝術家那樣讓掃羅的臉隱而不見;而是讓掃羅在觀眾眼前變成了保羅。
  •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喜歡描繪精神信仰人物,而且將人物擺放在人間自然環境的場景之中。喬托‧迪‧邦多內(Giotto di Bondone,1267–1337年)是引領這項潮流的藝術家。他的創作能引起一般人的共鳴,鼓勵大家相信神與尊重自然,就如同高速公路上的路標,引領著你前方的道路。他擅長描繪神跡場景,展示信仰的力量,以及經由「相信」而實現看似不可能的事。
  • 對喜愛藝術和歷史的人來說,安東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的名字與英格蘭國王查理一世(King Charles I)的宮廷可說是分不開的。歷史上也很少有像范戴克這樣的藝術家,具備影響某一時期「流行形象」的能力。儘管范戴克與國王的關係,理當只是藝術家生涯故事的一小部分,但他多樣的職業生涯和博大深遠的藝術造詣卻經常遭到忽略。
  • 尋找完美的雲彩不必環遊世界。英國藝術家約翰‧康斯特勃喜歡在英格蘭薩福克地區自家附近繪製風景。他1821年寫信給好友約翰‧費舍爾(John Fisher)說:「我應當把我熟悉的家鄉畫好。」康斯特勃在試畫和繪畫作品裡呈現的雲彩滋養了我們的身、心、靈;而且,只要在自家後院抬頭就能找到。
  • 唐初到盛唐的書風以俊逸妍美的王羲之風格為尚,到了盛唐、中唐之際,楷書書風展開圓渾壯闊、遒勁雄偉的新貌,其中汲取古風推起晉代以來的第二座翰墨高峰的代表書法家是誰呢?他成熟的代表作是什麼,有什麼特色呢?
  • 古希臘的「繆斯女神」到底是誰?宙斯——揮舞雷電的眾神之王和記憶女神謨涅摩敘涅(Mnemosyne)生有九女,合稱「繆斯九女神」。繆斯是公認帶來靈感的女神,她們啟發了人間的音樂、詩歌、舞蹈與知識。
  • 都鐸王朝對後世的影響,不僅是英格蘭本土也是國際性的,這可追溯到亨利七世已有潛在的國際觀與惡名昭彰的豪奪、殺戮,但同時他們敬神、宣揚神,因而造就了後來的日不落帝國。莎翁之後的英國文學、戲劇、電影給世界帶來遺澤是不可抹滅的。
  • 明仇英《漢宮春曉圖》(局部),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中國十大名畫為什麼有17幅?這些都是哪個朝代、哪位畫家、年庚多少、以多長時間完成的?畫面的形式與內涵各有何特點?您了解多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