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黨百年真相之中共】

林輝:中共何曾備戰與粉碎侵華日軍計劃?

人氣 1006

【大紀元2017年01月30日訊】在中共的宣傳中,蔣介石和國民黨一直是「消極抗日」,唯有中共是「全力抗日」。這完全經不起推敲,以當時中共「小米加步槍」的可憐配備就想與裝備、實力遠超自己的日軍對抗,完全是天方夜譚。就連各方面裝備勝過中共軍隊的國軍,與日軍的差距也是相當明顯的。

蔣介石秘密備戰

事實上,與中共只知唱高調相反,早已意識到與日本必將有一戰的蔣介石,在1931年9月18日日軍入侵東北後,就開始了秘密備戰。

據蔣介石的養子蔣緯國在回憶錄中透露,父親在台灣曾親口告訴他當年建軍備戰的情況。當時,國民政府與德國秘密簽訂了一個協議,即用中國的礦產、農作物,包括棉花、桐油、鎢礦、銻礦等,換取德國最新製造的武器。

蔣介石的構想是在1939年前,完成以德國最新裝備並在德國顧問幫助下改編80個師的目標。他先命桂永清將軍組建一個教導隊,其下成立兩個師。然後,邀請德國軍事顧問,前來培訓軍官、編練軍隊。以兩個師為基礎,漸次擴至4個師,同時完成建立各兵科學校以及各勤務學校,直至陸軍大學。再由4個師逐漸完成40個師的改編,之後再擴增為80個師,以及與之配套的海、空軍和勤務支援部隊等。(另有資料稱:蔣介石要建的是60個師)

為此,蔣介石不僅從德國購買了一萬金馬克的武器裝備和兵工設備,而且邀請了不少德國軍事顧問,幫助國民黨建立各種軍官學校以及陸軍大學。因此,當時的德國顧問一部分在軍隊,一部分在學校。前來中國的德國軍事顧問中比較有名的有塞克特和法根豪森。據說當時德國顧問多得連軍樂學校都有,國軍的行軍樂、閱兵曲都是德國人教授的。

按照蔣介石的設想,即在80個師組建完成後,在1939年反攻東北,收復失地,並提出歸還台灣的要求。然後,再收復北疆。顯而易見,蔣介石很早就有了收復國土的全面性計劃。

除了裝備、訓練軍隊外,至抗戰全面爆發前,蔣介石已將全國戰場分為五個方面。一是正面,包括山東區、河南區與徐海區。二是晉綏側面陣地,包括山西區、綏遠區。三是東正面,包括江蘇區、浙江區。四是南海區,包括福建區、廣東區。五是警備區,包括陝甘寧青區,湘鄂贛皖區、廣西區、滇黔區和川康區。國軍還在這些地方修築大量工事和陣地。

此外,為了保障持久抗戰,蔣介石還親往西南地區,與西南地方軍閥建立關係,使之同意在這些地方建立抗日根據地。

西安軍事叛變打亂計劃

然而,張學良、楊虎城發動的西安軍事叛變打亂了蔣介石的計劃。雖然中共迫於蘇聯的壓力,促使張、楊放了蔣介石,但它不僅使中華民國政府「八年剿匪之功,預計將於二星期(至多一個月,)可竟全功者,幾乎毀於一旦」,並造成西北建設損失嚴重,而且使中共再次得到喘息機會,並通過與國民黨的合作,獲得了合法存在和擴張的權利和機會。

更為嚴重的是,西安軍事叛變後所表現出來的全國團結一致的氣氛,特別是蔣介石能夠凝聚全民族力量的人格和威望,使日本在其發生後僅半年就提前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而此時,國民黨剛剛裝備完40個師的兵力,若干工事還沒有完成。

粉碎侵華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

1937年7月7日,日軍進攻北平,拉開了全面侵華的序幕。當時,日軍憑藉著其背後強大的軍事工業以及遠超出中國軍隊的裝備,計劃「三個月滅亡中國」。對此,歐美國家也對中國抗戰持悲觀態度,認為國民政府無法抵禦日軍的進攻,抗戰很快會失敗。

侵華日軍的盤算和歐美國家的態度似乎並無道理。因為無論是從國力還是軍力上,日本均占據著絕對的優勢。當時日本國內用於發展軍事工業的支出高達70億日元,而日本政府也採取各種措施加強對國民經濟的管制,使之為戰爭服務。

此外,1931年「九一八」事變占領整個東北後,日本大規模掠奪東北豐富的資源,這也為日本的經濟和軍事發展提供了更強有力的保障,也使日本很快走出了經濟危機。1931年至1937年,日本工業增長的平均速度達9.9%,是歐美國家中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1937 年,日本產鋼580萬噸、生鐵239萬噸、石油169萬噸、水泥611萬噸,發電量303萬千瓦,工業總產值已經接近60億美元,占國民經濟的80%,並躍升為工業強國。

三十年代後期,日本武器裝備的生產能力達到了年產飛機1580架、大口徑炮744門、坦克330輛、汽車9500餘輛的水平,造船能力為40餘萬噸,造艦能力為5萬噸。至於步兵輕武器及小口徑火炮等的年生產量,完全可以滿足進行大規模戰爭時的年需要量。

反觀1927年至1937年的中國,國民政府是剛剛結束軍閥割據的局面,卻又面臨著中共武裝亂國,以及日本的蠢蠢欲動,此外還背負著晚清至北洋政府等歷屆前政權所留下來的巨額債務。因此雖多方發展經濟,並在關稅自主、幣制改革、整理外債、金融改革、工農業改革、交通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如在工業方面,工業平均年增長率為8.4%,工業品總產值從1927年的67.01億元至1936年增長到122.74億元,增加了83.2%;交通方面,公路通車里程由北伐前的1千餘公里增長到1935年底的9.6萬公里;鐵路由8千公里增長至1.3萬公里;但因為時日尚短和薄弱的工業基礎,中國在經濟和軍事方面的發展遠遠落後於日本。

1937年,中國的軍事工廠只能生產步兵輕武器和小口徑的火炮,大口徑火炮、坦克、汽車等均不能生產。飛機和艦艇雖然已經生產出少量產品,但主要部件以及原材料必須依賴輸入。中國工廠無批量生產的能力,就戰爭的需要來說,實際上等於不能製造。

紀錄片《一寸山河一寸血》中曾對抗戰爆發前的中日軍力進行過對比。當時,中國陸軍220萬,日本448萬;中國海軍艦艇噸位6萬多,最好的艦艇也次於日本的重巡洋艦,日本海軍為190萬噸,包括航空母艦4艘、戰列艦9艘、重巡洋艦12艘,實力僅次於英美;中國空軍作戰飛機僅有305架,但因缺乏零件等原因,實際可用的只有223架,日本空軍(分屬於陸軍和海軍)則有2700架。

此外,日本陸軍的編制充實,特種兵數量大,裝備較中國軍隊精良,而且士兵訓練有素,受武士道精神灌輸,極其頑強。 而中國軍隊除中央直屬的70個師中的40個配有進口的新式武器、並接受德國顧問團的指導外,其它地方部隊裝備較差,訓練也不那麼嚴格。

資料還顯示,日軍一個常備師團與一個中國調整師的相比,人員是中國的2倍,步騎槍多1.5倍,輕重機槍多1.1倍,野榴山炮多3.1倍,日本師團還有炮兵車和輜重車1000多輛,坦克24輛。

顯而易見,此時中日軍力上的差距遠遠超過了當年的甲午戰爭,這也就難怪侵華日軍稱要「三個月滅亡中國」,也就難怪歐美各國不看好中國政府。

然而,現實卻粉碎了日軍的夢想。1937年8月13日,日軍開始進攻上海,並先後投入了30萬兵力,動用了300多架飛機和幾十艘軍艦。而國民政府則先後投入了70多萬兵力。

國民黨的初期戰略是:為實現持久抗戰,決定先「以空間換時間」,即先抗戰的士兵,要儘可能地拖延,能守一天就多守一天,能守一個小時就多守一個小時,好讓後面的人有更多的時間準備。於是,英勇的國民黨軍人在裝備低劣的情況下,以血肉之軀與日軍抵抗,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在這場被稱為「淞滬大戰」的會戰中,國民黨一些師團幾乎全軍覆沒,最終以陣亡18萬、殺死日軍4萬的代價將日軍拖在上海三個月不能西進,徹底粉碎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這寶貴的三個月,使長江中下游地區工廠、物資有了內遷的時間,為實現持久抗戰奠定了基礎;同時,這場會戰也使國際社會改變了原有的看法。

是什麼使裝備、訓練都不如日軍的中國軍人讓日軍狂躁?讓世人刮目相看?參加此役的國民黨胡宗南部第八師師長陶峙岳說道:「我們必須與陣地共存亡。無論官兵,思想上只有國家民族,個人安危均已置之度外……後來有人問我,在當時那種艱苦的條件下,怎麼能堅守21個日夜?我說,就是兩個字『死守』。」這樣的精神怎不讓人潸然淚下!

其後,國民政府軍在蔣介石的領導下,展開了與日軍的持久抗戰,直至取得抗戰的最終勝利。而在中共的黨史中,可曾見過針對日軍侵華的備戰計劃、工事和陣地嗎?!#

責任編輯:高義

相關新聞
九一八事變前後中共破壞抗日之分析 (三)
學者揭中共「狼牙山五壯士」造假故事
許劍虹:讀《毛澤東勾結日軍的真相》有感
金劍平:中共用「對日寇的最後一戰」來發動內戰(完整版)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