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生活

戀戀梅山──老照片懷舊情(四之一)

身著藍染衣物的梅山老婦人。(黃金財 提供)

續前文

戀戀梅山──梅山鄉老照片展拍攝背景略談:

老照片是生活紀錄,亦是生活的回憶,不同年代的老照片,會有何種生活印象呢?照片如人生,不管是黑白也好或彩色也好,它傳達了每一世代的流動歲月,刻劃出每一世代的生活紋理,也牽動了在地每一角落的人事物,猶如一位情誼深厚的老朋友般。

當時代的巨輪輾轉奔馳,飛躍而過的歷史卻是一首永恆傳唱的謳歌,當春帆過盡處,又有多少動人心弦,刻骨銘心的回憶,以供舊人追憶與思索,只有當人們對這塊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產生深刻的關懷,那些充滿了鄉愁的老照片影像,才會成為人們共同的記憶和向上提昇的能量。孔子曾言:「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當韶光如飛奔而逝已不再時,往昔的傳統也逐漸消逝在繽紛多彩的時空裡,甚至被時代的更替和文明的觸角所淘盡,因此早年那些洋溢了高度人文情懷的行業及影像的場景,就更顯得彌足珍貴,永遠為人們所緬懷與疼惜了。

十九、藍染

藍染拍攝於梅山鄉圳南村菁寮頂,據菁寮頂大地主林耀煌先生表示,昔日在菁寮頂一帶遍生一種名叫大菁(又稱馬藍)的野生植物,它是一種天然染料,加工後可做為染布原料,又因為當地地勢高峭不平,因此結合植物及地形特色,將部落命名為「菁寮頂」,聚落位於水底寮南側半山腰上,居民以林姓為主,現以蓮霧和檳榔為主要經濟來源。

梅山早期傳統服飾的衫褲色彩,大多以「藍、黑」兩色為主,鮮少採用這兩種以外的顏色,相當單調簡樸,布料通常以素面為主,並非以花布為用,一切皆以實用功能性的前提做為考量,雖然未能「衣衫縭色,鳳冠霞帙」展露雅緻高貴形象,但居民亦習慣成自然,儉衣素食,甘之若飴,不覺其苦,可見其超脫技俗,無覊無礙的生活素養。後來到了日據時期,為了一新日積月累的清淡氣象,乃有染色之習俗,而染色是指將織造的棉布品染色,讓衣飾布料因有色彩而增添美觀、耐用,甚至不易褪色。而台灣的染織技術,早期是從新北市潮濕山區的三峽區及台南市後壁區菁寮村平埔族所開創的,因兩地區山林綠野之中,盛產製造染料的「菁樹」呢!

菁樹是一種天然染料,經過萃取後的藍靛,可用來印染衣料。據台南後壁菁寮村殷正榮耆老說,早年在他祖父時代,就曾向梅山菁寮頂購買大批大菁原料萃取藍靛,當時所採菁菜製藍靛必須在清晨進行,以防菁菜採收後見到太陽光枯萎變黑,無法溶出藍靛色素,因此製藍靛要興建菁礐槽池,藉以浸泡葉片等。又說,記得台灣光復初期,民生凋敝,物資匱乏,人民的食衣住行四大生活的必需品,全賴美國友邦支援,其中麵粉糧食更是無限量供應,在生活困苦的家庭中,常「物盡其用」的將麵粉袋改製成童裝、內衣褲等,因其衣物上常印有標語文字,因此也造成了不少笑話,例如坊間就曾出現一則笑話,一名荳蒄年華的女孩穿上麵粉袋縫製的衣服,胸前剛好有四個大字「中美合作」,而臀部中央卻是「淨重25公斤」字樣,這雖是難得的巧合,但也暴露出當時生活條件的艱苦,就因為鬧出諸如此類貽笑大方,有損尊嚴的軼聞,因此染色的衣料就更為當時的社會大眾所重視,衹可惜民國四、五十年代,台灣的傳統服飾因受到西洋化學染料的銷入,這項藍染傳統工藝才失去它的市場需求,也結束染布業的風光歳月。如今梅山圳南村菁寮頂只剩一座廢棄大菁染料浸泡池供人們懷舊,而野生大菁任其雜草叢生,衹留下如夕陽般的黃昏憶景罷了。

身著藍染衣物的梅山老婦人。(黃金財 提供)
早期無電熨斗,布碖仔,是染紡將染好整捆布匹磨光,壓平之工具。(黃金財 提供)

二十、爆米香

民國五、六十年代,乃屬農業社會的生活型態,當時的經濟狀況大都均不算富裕,物質享受相當缺乏,在維持生活不易的情況之下,鄉下小孩子品嚐零食的機會不多,往往只能望著柑仔店陳列的糖果而興嘆,偶而一支三毛錢的冰棒或幾顆糖果解解饞,就足夠開心個老半天,因此當年的孩童樂天知足,活潑開朗,以藍天綠草,小溪碧野為最佳的伴侶,也養成了勤樸刻苦的天性。

在梅山台三線玉虛宮對面廟埕,六十年代每星期約三次都會傳來幾聲:「爆米香來囉!」的熱情呼喚,廣為招攬家庭主婦及聞聲聞香而來的一大群小朋友,業者就在廟埕廣場就地紮起營業場所,開始一整天的忙碌。通常是由每戶人家各自量好幾杯蓬萊米、砂糖、花生米,還有一條「粿袋仔」(準備盛裝之用),一一在擔子前排隊,等待爆米花趕快輪到自己。為了等待那一聲震耳欲聾的「開爆」聲,望穿秋水似的,一直期待時間撥快一點,好細細品嚐那難得咔咔又香噴噴而脆酥的滋味。

爆米香通常是父子或夫妻兩人組成工作拍檔,主要工具是鐵製滾筒,過程是先將白米倒入滾筒的鐵鍋裡,再蓋上蓋子,蓋子外有一個手把,隨即鼓動風箱助燃,好讓滾筒內的白米均衡受熱(燃料以龍眼殼、粗糠或焦煤等為主)。當加熱器上的壓力錶到了設定的度數(約十磅氣壓),此時趕緊地把鐵鍋出口對準鐵絲網,並撬開鐵鍋,內鍋因高溫一碰到外面冷空氣,就會「碰」一聲巨響,冒出陣陣白色煙霧瀰漫,讓在旁等待的小蘿蔔們起了一陣陣歡呼,等待已久的香氣四溢米香終於完成。接著淋著糖漿切塊,就可以一嚐芳澤。當年的爆米香口味較小變化,尤其在缺乏物質,零嘴並不充裕的生長環境,幾乎每個孩子都以此為主要零食。如今,隨著物質文明的躍動,兒童食品不斷研發問世,如蛋卷、巧克力、夾心餅等糖果,因其口味多變化,包裝又精美,早已使得爆米香黯然失色。今天大聲沿街吆喝「爆米香」的熟悉聲調,已在時代的洪流中淹沒,當年那些夾雜著小孩歡笑聲、讚嘆聲與老闆的道謝聲,似乎已離我們愈來愈遠……尤其當年小孩在人群中人手一塊大口品嚐的溫馨鏡頭也早已難得一見了。

爆米香。(黃金財 提供)
爆米香。(黃金財 提供)

@#

──轉自梅山文教

(點閱戀戀梅山──老照片懷舊情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