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一藝7:巨匠的技與美

臺灣傳統家具的急診醫生──李建章(下)

作者:蔡金鼎

加拿大蒙特利爾美術館展出的清朝時期古董床。(維基百科公共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301
【字號】    
   標籤: tags: , , ,

續前文

(原標題:李建章 ◆ 細木作技術:臺灣傳統家具的急診醫生)

修理技術真本事 太師座椅見乾坤

李建章以太師椅為例,為我們說明古家具修理的過程。家具損壞大致分為:鼠咬、蟲蛀、腐壞、裂肉、缺花、裂花、火燒、結構開榫、斷榫、缺件和掉漆等,首先要檢視損壞的部位,再決定從哪裡著手。以太師椅為例,最常見的是馬蹄腳腐壞或裂肉,因為太師椅的馬蹄腳有的是整支腳雕刻而成,有的則是貼片而成,貼合技法的好處是省料,缺點是須以釘子固定,常因年代久遠而生鐵鏽,釘子因膨脹會把木片撐開,這種貼合工法必須要以相同的木料重新修理,以竹釘取代鐵釘,防止再次生鏽,修理完成以後,通常會比原件更堅固耐用。如果是馬蹄腳腐壞,就要鋸除腐壞部分,再以相同的木料依原件紋理重新貼合,並打入竹釘固定。

除了馬蹄腳的損壞,太師椅兩側扶手通常會有搖動或斷榫的現象,如果只是搖動,只要削新的木楔釘重新插入即可固定;若是斷榫就比較麻煩,必須完全取出斷榫,補上新榫頭再重新打上楔釘。

細部修理像缺花、裂花就比較費時了。雕花通常為左右對稱,要先用相同的木料雕出對稱邊的圖案形狀,再於新木料上繪製對稱邊的紋飾,最後以刀雕刻修飾完成。有些雕花技法非常複雜,如內枝外葉的透雕,整修過程要由內而外,一層層向外修補,工序繁雜費時,除了倚賴匠師功力,更是耐心與細心的考驗。

表層的處理看似簡單,卻是成敗的關鍵,因為人們最在乎的是外表的模樣。如果是裂縫,要將表面削平或刨平,再用相同的木料貼合修平即可。若是掉漆,就用生漆調合到相近的顏色,再用毛刷補色,但原漆部分不可有新舊漆疊色情形,若有修補也要重新調合生漆上色,再將新漆部分用噴槍筆仿色至原漆的色澤與亮度即可。這個部分會受天候狀況影響,匠師的經驗是成敗的關鍵。

與時俱進技藝高 父傳子承修理樂

手工細木作家具要耗費許多時間與人力成本,1980年代以後,家具工廠大量使用機器取代人工,空有一身技藝的手作司阜只好轉作傳統家具修理。李建章現在的工作以木匾和壁飾製作為主,壁飾大都是複合材半立體造形,形式比較像早期李松林的細雕,著重人物的表情神韻與細節處;以及楊來興的鑲嵌雕刻風格,他稱之為「鑲嵌技術的壁飾」。由於細木作環境的丕變,謀生養家不易,願意從事本行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少,所幸李建章的長子李宥樘從國中開始就追隨父親從事文物修理的工作,李太太開玩笑地說:「這孩子打從娘胎開始就接受父親藝術氣息的陶冶。」李宥樘不僅從小就有興趣,還可以獨自一人待在工作室一整天,這些都是一位手作細木作司阜必須具備的基本工夫。

隨著臺灣傳統家具越來越少,早在十幾年前,工作室也開始處理中國、甚至西洋家具的修理工作。大陸家具的材質以酸枝、花梨、大、小葉紫檀木等為主,修理過程會面臨兩個問題:一是木料取得不容易,二是工具的問題。因為大陸的木材屬於硬木,所以要另外準備一套匠師的工具箱,專門對付大陸家具。

除此之外,還要養成蒐集保留舊材的習慣;光「酸枝」木料,就有中國、越南和印尼三種不同的質地;生長的地方不同,木紋也完全不同,別人可能覺得不起眼的舊木料,在李家父子眼中都是非常珍貴的。

「看著一件家具在自己的手上完成,這種快樂是外人所無法體會的。」從事細木作已30年的李建章,依舊笑容燦爛地述說修理工作的快樂。

內容簡介

《一心一藝:巨匠的技與美》第七輯收錄十五位匠師的深度報導,包含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指名之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及其保存者,囊括土水修造、大、小、細木作、剪黏泥塑、石板屋、造王船等技藝。本書不只介紹匠師的生命歷程、師承流派與生活知識,並從中發掘、記錄匠師的技術、藝能,以及其值得學習的人生經驗,期能藉此保存並推廣無形的文化資產概念,並彰顯臺灣人「頂真」的工藝精神。@(節錄完)

──節錄自《一心一藝7:巨匠的技與美》/遠景出版社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一心一藝7:巨匠的技與美》書封/遠景出版社 提供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高雄市長謝長廷「台灣長工助選團」下午抵達基隆為民進黨立委參選人王拓助選。他除進行車隊掃街拜票外,還參加後援會成立大會,並至廟口掃街。謝長廷批國民黨主席連戰不認輸,大家要用選票讓他清醒;此外,大家要支持王拓到底,不能因為民調高就不投票給他。
  • 瓷器脫胎於陶器,它的發明是中國古代先民,在燒製白陶和印紋硬陶經驗中,逐步探索出來。在商代中期,中國出現了早期的瓷器。其在胎體、在釉層的燒製工藝都 尚顯粗糙,燒製溫度也較低,所以一般稱其為「原始瓷」。它是以高嶺土製胎,燒成溫度在1,200℃左右,質地堅硬,吸水性弱,器表施釉;釉多呈青綠色,其 胎質緻密、經久耐用、便於清洗、外觀華美等特點。隨著燒造工藝水平和產量的不斷提高,瓷器逐漸取代陶器,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
  • 鳳甲美術館曾於2006年於國父紀念館國家中山畫廊舉辦「絲情畫意─當代繡畫藝術展」,展出精選館藏刺繡作品,當時受到三萬餘名觀眾熱烈的迴響。今年再度推出「繡外畫中─鳳甲美術館中國刺繡館藏暨多媒體文創應用展」。本次展出是以館藏中國刺繡為策展基調,並搭配展演空間將之簡約為四個單元:分別為第一單元:「刺繡圖像數位加值應用觀摩區」;第二單元「鳳甲美術館中國刺繡館藏珍品區」;第三單元:「繡中有畫,畫中有繡」;第四單元:「多媒體互動體驗區」。此外,館方並為社區學子們與民眾準備學習單與導覽解說,以及舉辦相關講座與刺繡操作課程,讓觀眾一窺中國當代刺繡的風華與奇珍。
  • (大紀元記者鍾元臺灣臺北報導)國立歷史博物館為發揚螺鈿漆器工藝之美,特別策劃「光華可賞-寄暢園藏螺鈿漆器展」,精選50組件作品,即日起至11月24日止展出,期望透過工藝、材料、地域風格等多面向的角度,呈現螺鈿漆器工藝之美,觀眾可經由精湛的東方傳統工藝,體會令人著迷的文化美學意涵。
  • 「藏家特輯」,專為喜愛中華文物的收藏家所開設由台灣藏家提供多件珍稀中華文物,專文介紹賞析中華文物精緻藝術之美。專欄刊登期間,若有海內外藏家有意收藏刊登古物,所獲金額將成立基金,專款籌設台灣民間藏品博物館文化園區,集台灣藏家的力量,為中華文物交流傳承盡棉薄之力。
  • 你以為「圖文部落客」是現代產物?走進中研院文哲所李豐楙研究員的收藏世界裡,你會發現老祖宗將「文字」化為「圖像」的功夫發揮得淋漓盡致!這些被用來祭祀祈福,或作居家擺設的圖像,其中蘊含的文學與宗教意義,早已普及於古人的日常生活。
  • 在台灣有一群人不畏艱難,在毫無資金的援助下,僅憑著對花磚的熱愛與歷史文物的珍惜之情,毫不猶豫地投入搶救工作。因為他們的堅持,我們現在才得以看見這一片片花磚以如此完好的姿態重現於世人面前。
  • 兩塊木頭看起來很奇怪,竟然能夠組合起來成為不需要釘子、膠水就可以牢牢連結在一起的部件!這怎麼可能?別著急,看看視頻您就知道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