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談

「長夏」酷熱 何時「出梅」「入伏 」?

小暑到了,長夏也來了。(fotolia)

「長夏」來了,長夏可以是長長的夏天的泛稱,也是黃曆六月的專稱。

長夏 小暑大暑暑相連

在黃曆六月中,有「小暑」和「大暑」兩個節氣,小暑大暑暑相連,也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持續的燠熱,民間俗諺說:「小暑接大暑,熱得無處躲」、「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熱得讓人難熬啊!這就是「長夏」的意味。宋代洪朋詩吟:「六月維長夏,炎熱不可觸。」正是六月長夏之情狀。

春夏秋冬各有三個月,古人依序分別以孟、仲、季表示。以夏天來說,夏天第一個月是孟夏,次為仲夏,再次為季夏。「長夏」在夏至之後,是夏天的第三個月分,就是「季夏」時節。唐代的詩就敘述了這樣的季節順序的輪替,「坐看長夏晚,秋月生羅帷。」(《有所思》)

圖為清院畫《十二月令圖.六月》黃曆六月,逼人的夏天暑氣,消耗著人們的體力,因此,沒有十分要緊的急務,眾人都在避暑。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小暑「出梅、入伏」

在中國南方長江淮河流域,長夏中的小暑時節是「出梅、入伏」的轉折點。小暑是黃曆六月節,江南的綿綿梅雨下到小暑來臨就停了,稱為「出梅」。出了梅雨季節,沒有雨水的澆潤,天氣猛地熱起來,就要進入「伏」夏。宋‧韓琦《苦熱》詩:「皇祐辛卯夏,六月朔伏暑。始伏之七日,大熱極炎苦。」就是描寫入伏的苦熱。

入伏後有三伏,即初伏、中伏和末伏,稱為「三伏天」,每伏10-20天,落在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和立秋後第一個庚日之間,跨越了長夏六月天。以節氣來說,約莫在小暑和立秋期間,這期間也有「伏夏」的說法,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今(2018)年,三伏天分別是:初伏在7月17日-7月26日;中伏7月27日-8月15日;末伏8月16日-8月25日。

所以說,長夏、伏夏和三伏天落點的交集正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

當過了中伏,長夏也盡了,就是立秋。宋代楊萬里的詩就這麼說:「末伏將催中伏休,匆匆送夏又迎秋。」@*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