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入「苦夏」冬病夏治體現中華古老智慧

周慧心
font print 人氣: 8820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5年07月13日訊】(大紀元記者周慧心綜合報導)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它是按照中國古代的「干支紀日法」確定的,每年夏至以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合起來稱為三伏。「三伏天」雖然悶熱潮濕,容易引發各種夏季流行病,但同時也是進補養生的好時節。

今年三伏天從7月13日開始入伏,到8月21日結束共40天,比去年多10天。「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與五行搭配中屬金。金怕火,在數伏天氣中逐日消減,因此古人以庚日來計「伏」。

三伏天的由來

伏,會意字。從人,從犬。原本是指像狗那樣匍匐著,即俯伏、趴下。《廣雅》中:「伏,藏也。」伏字和天候聯繫在一起,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伏」也稱「長夏」,根據古代陰陽五行學說,一年五季春、夏、長夏(伏)、秋、冬,分別對應木、火、土、金、水,由秋到冬: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自然循環。但是由夏到秋則不然,火克金,所以金要「伏藏」——潛伏一段時間,「潛伏」就是「伏」的本義。

據文獻記載,伏天的說法起源於春秋時期的秦國,《史記‧秦紀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唐代開元年間的學者張守節在其《史記正義》中曾做過考證:「六月三伏之節,起秦德公為之,故雲初伏。伏者,隱伏避盛暑也……」。大約到漢代,伏日與食俗才聯繫在一起。東漢衛宏所撰《漢舊儀》中的「漢魏伏日有酒食之會」,說的就是飲酒聚會。

在中國古代,「伏日」還曾被視為節日,如漢代的伏臘節,要舉行祭祀活動。所謂伏臘,即是古代兩種祭祀的名稱。「伏」指夏季伏日,「臘」指黃曆十二月。《史記‧留侯世家》記載:「留侯死,並葬黃石,每上塚伏臘,祠黃石。」

漢代宮廷有伏日賜肉的宮俗。《漢書》中的《東方朔傳》就記載有這樣一則故事:說是有一年的三伏天,漢武帝賜肉與眾人。眾人到了,可奉詔主肉的官員卻遲遲不到。等了好久後,東方朔就拔出劍來,自己上前割了一塊肉,對大家說:「三伏天肉容易壞,大家快割了拿回去吧!」說完,自己捧著肉回家去了。主肉的官員得知後,便上奏了武帝。第二天早朝時,漢武帝問東方朔:「昨天賜肉,你為甚麼不等奉詔主肉的官員到來,就擅自割肉回家呢?」東方朔脫下官帽,謝罪說:「臣罪該萬死。」武帝說:「那你就先說說自己的罪過吧。」東方朔拜了拜,站起來,說:「東方朔啊東方朔啊,你受賜不受詔,為何如此無禮?你拔劍去割肉,為何如此魯莽?你只割了一小塊,為何如此廉儉?你拿著肉回家獻給妻兒,為何又如此仁愛?」漢武帝聽了笑起來,說:「我要你批評自己,你卻表揚起來了!」隨後,又對他作了些賞賜,讓他回家交給妻子。

「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卷雞蛋」

在中國北方,一直流傳有「頭伏餃子二伏麵,三伏烙餅攤雞蛋」的說法。伏日吃麵,這一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東晉史學家孫盛所撰的《魏氏春秋》上說,何晏在「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裡的「湯餅」就是熱湯麵。

夏天溫度高,出汗多,會損失不少蛋白質氨基酸,更損失大量的B族維生素和鉀、鈉等礦物質。和大米相比,白麵粉中的蛋白質更高一些,B族維生素和多種礦物質也比精白大米約高出一倍,所以相比而言,吃麵更有利於補充營養。

在餃子、麵條、烙餅這三種麵食當中,以烙餅的烹調方式最好。因為烙餅不需要水煮,也不需要過水,各種可溶性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損失最小。餃子和麵條都需要水煮,其中的可溶性養分,如維生素B1、B2、葉酸、尼克酸、鉀、一部分鎂等會溶到麵湯當中,溶出的營養成分比受熱損失的營養成分數量更大。故而,老人們常常提醒兒孫們,吃餃子的時候,不要忘記把餃子湯喝掉。如果麵湯不太鹹的話,最好是 「原湯化原食」。這樣就能讓營養素都收進肚子裡,捎帶著還補充了水分。

冬病夏治

老人說冬病夏治,為甚麼說冬天的病要在夏天治療呢?冬季容易發作疾病的人群多為虛寒性體質,即陽虛體質。普遍症狀為:手腳冰涼、畏寒喜暖、怕風怕冷、神倦易困等。在中醫裡,這叫陽氣不足,寒從內生,一些免疫功能下降,抵抗力差,外邪容易侵入而發病。

冬病夏治,治療的最佳時間是「三伏天」。冬為陰,夏為陽, 「三伏」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盛的季節,人體的陽氣也隨之達到頂峰,人在上一季積壓的寒氣和濕氣都「浮於表」,此時為恢復人體陽氣最佳時機,若以陽克寒,驅散患者體內的陰寒之氣,就可以將這些「邪氣」連根拔出,將冬病之邪消滅在蟄伏狀態,使陽氣充實、正氣旺盛、抵抗力增強。到冬天少發病或病情減輕,甚至不發病。

東漢歷史學家班固編撰的《漢書》中記載說:「田家作苦,歲時伏臘,烹羊炮羔,鬥酒自勞。」臘月吃羊肉好理解,而伏天吃羊肉是否會太熱?江蘇徐州的「伏羊節」就是在伏天吃羊肉,這個傳統習俗裡蘊含著中國古老的智慧:伏天吃羊肉便是冬病夏治裡的「去寒毒」了。在三伏天裡,人體內存有積熱,在這個時候吃性熱的羊肉,伴以蔥、姜、蒜、花椒、辣油等熱性作料,能刺激人體大量排汗,不僅有助於排出體熱,還能將冬春之毒、濕氣祛除,所以民間還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之說。

伏天宜多食酸甘

中醫認為「夏季暑濕,適宜清補」。夏天酷熱高溫,人們喜冷飲,喝水多,導致濕氣侵入人體,而外濕入內,使水濕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產生障礙。暑濕對脾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瀉燥的功能,不宜多食。

夏季歸心,而心喜涼,宜食酸,應適當多吃一些山藥、薏米、菠蘿、西瓜等;炎熱的天氣還容易導致人火氣上升,表現為情緒煩躁、焦慮、易激動、失眠等。夏日去火的食物有綠豆、苦瓜、西紅柿等;同時,牛奶營養全,可以溫脾、補水、滋陰,也是夏季良品。

此外,夏天大量流汗會引起鹽分大量流失,使血液中形成胃酸所必需的氯離子儲備量減少,從而影響胃液中鹽酸的生成,不利於鐵和鈣的吸收,所以要及時補充水分和鹽。湯、茶水是個不錯的選擇。湯類含有大量的水分和鈉、鉀、鎂等有機鹽,而茶水可生津提神,減輕疲勞。不過,這些湯、茶要熱著喝才能起到解暑的功效。
責任編輯:林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2012年初伏(入伏)是7月18日。按中國的日曆法來說,這是真正暑天的開始。提到三伏天飲食,北方有句俗語,叫做「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人們在入伏吃餃子,希望能平安度夏。中國南方有民諺曰「起伏吃隻雞,一年好身體」。今年的三伏天比去年少10天。
  • 三伏天是人體的經絡氣血流通,有利於藥物的滲透與吸收,因此宜利用這段時間好好養生,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伏天滋補佳品 甘味屋蔘雞湯
  • 【大紀元2013年07月10日訊】〈大紀元記者蔡上海嘉義報導〉朴子醫院中醫科主任李昌諴博士繼2012年突破三伏貼僅限於背部經絡--足太陽膀胱經的傳統貼法,開發了「三伏天五臟經穴貼敷--臟腑經絡穴位療法」,廣泛運用於治療人體五臟虛寒病症的治療及保健後,今年又綜合現有國內外研究報告及文獻,開發了貼敷、服藥與穴位按摩的三合一治療方式。
  • )姍姍來遲的夏季突降超高溫天氣。據法國氣象台7月19日的預測,從 7月22日開始轉入「伏天」,並有可能持續一週,全法國都將受到高溫影響。據19日的氣象預測,北方溫度會達到30到36度,南部31到38度。
  • (大紀元記者吳沃法國報導)醫生們建議:進入伏天期,要注意喝水,即使您還沒有感到口渴時,也要定時喝水給身體補充水分。正好,巴黎市內有很多的免費飲水處,找水喝是相當方便的。
  • (大紀元記者方涵綜合報導)7月19日,40年來最大的超級颱風「威馬遜」已經在海南、廣東、廣西造成8人死亡,幾十萬人受災的損失,災區迫切需要涼席、飲用水、糧食等物資,媒體披露廣東紅十字會確向災區運送了2000床棉被,遭到輿論詬病。
  • 醜聞不斷的中國紅十字會在接二連三的鬧劇中還未來得及喘口氣,如今卻又被爆出令人大跌眼鏡的荒謬事件。由於受到颱風的侵襲,海南、廣東、廣西三省已經處在8人死亡,幾十萬人受災的惡劣狀況之中。一旦遭遇自然災害,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緊急救援、向災區輸送物資。而中國紅會此次改變了以往低效拖延的處理方式,救災應急的反應速度被輿論一致認為是「迅雷之勢」。19日災害發生,20日紅十字會總部便緊急調撥了存儲在廣州備災中心的2000床棉被,迅速運往災區。
  • 2014年7月22日報導,颱風「威馬遜」在7月18日襲擊了海南和廣東兩省後,19日刮到廣西省,官方稱三省災民近600萬,18人死亡5人失蹤。廣東災民披露,颱風過後3天內沒有收到政府部門任何救援物資,就連官媒炒作的紅十字會「棉被救災」(此前大陸媒體披露廣東紅十字會確向災區運送了2000床棉被,遭到輿論詬病)一事,也沒有收到。災民全靠自救,縣城排隊買飯,鄉村一鍋同食,水、電全斷,非常可憐。
  • 何謂「三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