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忠村細說布袋戲之由來

人氣 97

【大紀元2018年08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袁玫洛杉磯報導)臺灣布袋戲歷史悠久,近日,布袋戲收藏家余忠村博士介紹布袋戲的起源及其在臺灣的發展。

余忠村說明,中國布袋戲大部分在閩南一帶,特別是泉州和漳州,原為地方娛樂的一個項目,在整個中國戲劇文化傳統當中,沒有什麼很重要的地位。在中共文革時,地方表演都受到限制,布袋戲在此期間斷落。布袋戲是在清同治年間由中國傳入臺灣。

在臺灣,布袋戲是作為酬神、慶典的娛樂節目,經過一百多年,在戶外鄉間、廟宇前的表演活動。也由於政治背景的變化,布袋戲大起大落,也有一段坎坷歷史。

至今,臺灣布袋戲分兩種,由中國傳入的「傳統布袋戲」;由傳統布袋戲研發的臺灣「現代布袋戲」。

傳統布袋戲要求七分後場,三分前場,鑼鼓、口白、操偶相互配合,加上後臺的配樂將整個戲熱鬧登場。如今,布袋戲演出後場音樂師欠缺多用配樂;臺灣新布袋戲及電視布袋戲帶入流行音樂,特別是黃俊雄將布袋戲在電視上表演,背景音樂有用交響樂、流行音樂等等,非常多元化。加上女性的角色,非常吸引觀眾。《史豔文》劇轟動「武林」,瘋迷全臺,劇中的史豔文、藏鏡人角色,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

根據文獻,布袋戲俗稱掌中戲、木偶戲、傀儡戲。布袋戲木偶的頭部,用木頭雕刻成空心;傳統戲偶高約30公分,軀幹和四肢都是服裝部分,手工製做、很是講究。早前演出時,以手伸進去操偶表演,而偶身方方正正像極了布做的袋子,故有布袋戲之名。

余忠村表示,以音樂背景又可將布袋戲分為「南管布袋戲」、「北管布袋戲」、「亂彈布袋戲」。南管布袋戲注重弦樂,樂器有二胡,簫等等。樂曲優美,多在文戲使用。南管後來有凋零現象,因樂師養成艱難,要很長的訓練才能勝任;北管布袋戲節奏快速分明,多用在武戲。當年在中國多用南管,到臺灣後北管成為主流。亂彈布袋戲,是由於李天祿大師將樂曲加入京戲元素,而被稱為「正音戲」或稱「亂彈戲」。李天祿培養了許多北管樂師,得以將北管在臺灣留存。◇

責任編輯:李欣

相關新聞
余忠村臺灣布袋戲偶珍藏15日橙僑展出
「臺灣偶戲節」再度精彩登場
金光布袋戲史豔文  47週年傳奇特展
華埠「戲說臺灣」布袋戲喚起童年情趣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