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詩詞

宋.朱熹〈香界〉詩賞析

花氣無邊熏欲醉 靈氛一點靜還通(照片由朝暉提供)

香界

幽興年來莫與同,滋蘭聊欲泛光風。

真成佛國香雲界,不數淮山桂樹叢。

花氣無邊熏欲醉,靈氛一點靜還通。

何須楚客紉秋佩,坐臥經行住此中。

一、創作背景簡介:此詩的主標題是「伏讀秀野劉丈『閒居十五詠』,謹次高韻;率易拜呈,伏乞痛加繩削,是所願望。」次標題是「香界」,總共有十五首詩,主標題都一樣,但都有次標題。雙引號中加粗字的標點符號是筆者添加的,以便讀者理解此詩創作的緣由。「伏讀」的意思是恭敬的拜讀;「秀野劉丈」意即「秀野劉老先生」。劉韞,字仲固,崇安縣(今屬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南宋官員,官至朝散大夫(從五品下)辭官歸隱於崇安縣南,所居有台榭花木之勝,自號秀野;與朱熹唱酬詩較多。《全宋詩》中僅收錄了劉韞的三首詩作,其「閒居十五詠」詩作已失傳。「謹次高韻」是「次韻」的恭敬寫法,也就是依照劉老先生寫詩的原韻重新創作一首詩。「率易拜呈」意思是「我率直地送呈給您(劉老先生)閱讀」 ;「伏乞痛加繩削」意即「敬請嚴加糾正修改」,「繩削」原意是指古代的木工用彈墨繩、刀斧削來修改糾正木製傢俱;近現代文人常用「斧正」一詞。

據筆者考證,這首詩大約創作於公元1165年(南宋乾道元年,宋孝宗趙慎年號),當時朱熹由於跟南宋朝廷中一些官員的政見不同而請辭回崇安;這首詩是朱熹在武夷山隱居治學時寫的,從本詩的主標題可以看出,朱熹對這位劉老先生非常的尊敬。我們都知道,朱熹是理學宗師,古經文學家,他的《四書集注》、《詩經集傳》被元、明、清朝廷定為教科書。元朝之後的歷代皇帝、很多飽學鴻儒是從小讀朱熹的著作成長起來的,可是我們看到朱熹在為人處世上卻非常的謙卑。這使筆者想起《易經》中的一句話:「謙謙君子,卑以自牧(大意:虛懷若谷的君子啊,他們用謙卑的態度來為人處世並修養自身的品德。)」

二、註釋:

1、香界:香的世界

2、幽興:幽雅的興

3、滋蘭:茂盛的蘭草。

4、聊欲:猶如。

5、泛光風:沐浴在雨後日出時的和風之中;「泛」意即「沉浸、沐浴」。

6、真成:真個;的確。

7、佛國:佛的世界;如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香積如來的香積世界等等。每一位佛都有自己成就的佛國世界,這個世界中有很多已經成就了果位的羅漢、菩薩;還有無數佛的子民。每一位佛的世界都不相同,但都無比的莊嚴和美好,是天上的樂園。

8、香雲界(香的世界):本詩指香積世界。傳說中香積如來的香積世界,花卉景物都散發出不同的香氣,而不同的香氣又聚集到天上形成彩色的香雲朵兒。香積世界的佛、菩薩在說話或打手印的時候,散發出的能量場帶著柔柔的光,光中有香風瀰漫。

9、不數:不亞於。

10、淮山:指淮南小山。西漢淮南王劉安(漢高祖劉邦之孫),博雅好古,曾招天下名士為門客,在風景秀美之山區建儒林學院,院中遍植桂樹,每逢桂花開,馨香瀰漫。學者們著書立說,分造辭賦,作品集以「小山」或「大山」命名,對後世影響很深,頗得後世文人欽慕。古漢語中的詞彙「折桂」、「攀桂」、「桂枝」均源於此典故。本詩以「淮山桂樹」來借指西漢淮南王劉安所建儒林學院的優美環境。詳見東漢.王逸《招隱士》序;清.王士禛《香祖筆記》卷十二:「吾郡遺文,惟晁無咎《北渚亭賦》最為瑰麗,有淮南小山之遺風。」

11、靈氛:亦作「靈芬」,道家語;由身體內部向外散發的純淨之氣或香氣。只有在正法門修煉的修煉者才會出現這種現象。

12、楚客:原意指客居他鄉的人。朱熹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縣),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朱熹13歲那年父親朱松病逝,臨終前將朱熹託付給其好友崇安縣(今福建省武夷山市)劉子羽照顧及教育,因此朱熹常居於武夷山(在朝為官期間除外)。「楚客」是朱熹的自稱。

13、紉:多音字,本詩讀音「寧」,(用繩子)捻綴。參考《康熙字典》注音:「《廣韻》女鄰切,《集韻》尼鄰切,暱平聲。(真韻)」另外,按照本詩的格律此字讀平聲為宜。「紉秋佩」語出自《楚辭.離騷》:「紉秋蘭以為佩。」謂捻綴秋蘭,佩帶在身。

三、全詩大意:幽雅的興致近年來與以前大不相同,(我感覺自己)就好像茂盛的蘭草沐浴在雨後日出的和風之中。(由於書房中點了很多的香)人在房間中猶如來到了佛國的香積世界;(居住院落之環境)不亞於當年淮南王劉安所建的儒林學院,那滿院子的桂花樹。院落內外盛開的鮮花及花樹香氣瀰漫,令人沉醉;在打坐入靜中,身體內的香氣與外部溝通,融為一體。我不須要捻綴秋蘭,佩帶在身(以保持身體上的香氣),因為行走坐臥、讀書治學時都在芳香的氛圍之中了(指身體內外都散發著芳香;或者說時時都處於天人合一的狀態當中)。

四、賞析:中國古代的讀書人,特別是像朱熹這樣的儒家學者,他其實也是一位在儒家法門中修煉的人,這首詩是朱熹修煉狀態的寫照,而且是修煉狀態非常好的時候寫的。首聯「幽興年來莫與同,滋蘭聊欲泛光風。」這是朱熹對自己修煉狀態的一個概括。

頷聯第一句「真成佛國香雲界」,為什麼古代的文人會在自己的書房點很多的香呢?在中國古代,特別是從唐朝到清朝,上朝的時候在朝堂內要點很多的香,如唐代王維〈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日色才臨仙掌動,香煙欲傍袞龍浮。」杜甫〈奉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朝罷香煙攜滿袖,詩成珠玉在揮毫。」皇帝在一些重大節日舉行燕禮(宴請朝中大臣)時也要點香,如北宋蘇軾〈上元侍宴〉:「淡月疏星繞建章,仙風吹下御爐香。」《清史稿.志七十五》:「恬熙,御爐中,靉靆瑞煙霏。一解鸞聲嘒嘒來雲際,九奏韶鈞沸。」皇帝是天子,因此有皇帝出席的公開場合(祭祀、上朝、燕禮)一般都會點香;這是講文人在朝廷時。

古代的文人在自己書房中一般都會供奉聖人的畫像或塑像,讀的是聖賢之書(四書五經等等),讀書時燃香,一表示對古聖先賢的敬仰及感恩;二、燃香後香氣有助於人精神集中,更容易理解經義。三、香氣有助於寫詩詞及文章時靈感的到來。筆者是一位製香師,在這點上深有體會,我在讀經文時,都要點香,我發覺確實有助於領悟經文的要旨。在我們製香界流傳著這樣幾句話:「香是溝通三界內外的橋樑。」「香是敬獻給神靈的哈達。」通過筆者講解,我們應該能夠理解了,朱熹為什麼要在書房中點很多的香,在書房中,就好像來到了佛國的香積世界。唐詩宋詞中有很多有關古代文人讀書燃香的詩句。(詳情可參考筆者的文章《香道雅集之篆香》(1) (2) (3)

「不數淮山桂樹叢」這句詩雖然是描寫朱熹所居住的院落內外環境的優美,詩的言外之意還展現了朱熹的自信;也就是朱熹認為自己對儒家經典的研究及心得著述不亞於西漢時期那些文人的研究成果。

「花氣無邊熏欲醉」這句詩講的是外部的環境給人的感覺;「靈氛一點靜還通」這是講身體由內而外散發出的香氣,與外部環境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能量場。

筆者也是一位修煉中的人,也有過類似的修煉狀態,所以能理解朱熹詩中的言外之意。筆者在修煉狀態很好的時候,會感覺到身體由內而外的散發出香風,同乘一部電梯的人以為我身上噴了香水,其實沒有;那個香風所構成的能量場可以在一定範圍內給他人帶來祥和與慈悲。

「何須楚客紉秋佩,坐臥經行住此中」這是說自己不須要再佩戴蘭草,因為自己時時都處在天人合一的狀態之中;尾聯又與首聯相呼應。

五、朗讀:這首詩的入聲字為,莫、欲、佛、國、一、客。朗讀時應特別注意入聲字的發音方式。

六、詩詞格律:這首七律的格律如下,列出來供愛好詩詞的讀者參考。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從以上列出的格律中我們看到,加下劃線的字表示此處可平可仄,朱熹在這兩處使用了平聲字。總體看來此詩格律嚴謹,遣詞造句淳樸且內涵豐富;朱熹嚴謹樸實的創作風格值得我敬佩和學習。@*

責任編輯: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