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傳漢字

「在」心在德 站穩腳步放眼世界(下)

《康熙帝便裝寫字像》,清代宮廷畫家繪,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大紀元2019年02月24日訊】筆者的先父是一名小學老師,在鄉下他以一手好書法聞名,小時候常見他為學校書寫標語和文書,他的一手好字也來自於他對自己的嚴格要求。他在我小學時就叮矚我:「讀書人出門帶筆就跟軍人的槍一樣,筆『在』人『在』。」也囑咐我:「不論以後妳會遇到什麼樣的老師教導妳,妳都要尊敬他們,因為他們『在』老師的位置上。」時間過去了數十年,而我仍緊記在心,不敢或忘。

是苦差還是成就?

小學一年級的孩子開始要建立更深刻的責任感,我曾問過一些小一的孩子,覺得幼稚園和小學的差別有哪些?基本上多數表示:「上了小學要寫功課,幼稚園不用做功課。」

讓孩子認為「做功課」是苦差事,還是享受成就感,這個差別有時與師長的引導有很密切的關係。要孩子避免是苦差事,大人的用詞就得非常注意,如果讓孩子感受到寫功課只是為了向老師交差,而且寫錯字會受到處罰或批評,且感受不到與生活之間的關係時,機械式的練習可能很快就會消磨掉孩子寫字的熱情。

建立責任感

上面我們提到了「責任感」,與其幫孩子每天將文具書本整理好,不如用一點巧思讓孩子承擔責任、享受成就。我們可以利用孩子的聯絡簿,像老師在學校點名一樣唱名,逐一檢查隔天必須帶去學校的簿本物品,例如;當孩子唱名鉛筆盒的時候,父母可以拿起鉛筆盒喊一聲:「鉛筆盒在」。

當然這不只是用在學校所需的物品上,家居生活中也處處充滿了「在」的概念與用語,只要家長能明確地強調出來,反覆多次練習以後,孩子對於「在」這個字的意涵就能深刻地記住,也同時能教導孩子一種「確認」和「確實」的好習慣,這些是責任感的基本元素。

再加上父母即時的肯定,例如:「你已經在書包裡放進鉛筆盒,那麼爸爸媽媽就不用擔心明天你沒有筆可以用了,也不用請假去幫你送鉛筆盒囉!這就是你又長大了一些了,頭腦的記憶力更多一些了!」這種即時的肯定其貢獻的作法要比給孩子物質獎勵,或計分扣點來得深入人心。

奠定自律習慣

孩子上學了,在父母眼皮底下的時間就更少了,一個班級裡的孩子來自各種不同的家庭,有著各種不同的家庭教育與習慣,父母有時會發現孩子講了家庭沒有的語言,例如髒話或者書包裡出現了自家沒有的物品。那麼《弟子規》中的「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和「借人物,即時還,後有急,借不難」除了要孩子牢牢記住之外,也得在家居生活中實際執行。

除此之外「居暗室如有人在」的思想也是小一孩子心智發展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這也是奠定「自律」習慣的良好基礎。

騎牆狀元

孔子教導學生:「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第十二》,這些做人的原則也是師長送給孩子非常珍貴的禮物。明朝時有一名書生的故事後經人名曰:「騎牆狀元」而流傳世間。

原來這位嘉靖年間的書生對東鄰的少婦存有不好的念頭,少婦也不忠於自己的丈夫,而對於這位俊秀的書生也有越軌的念頭。某日,少婦趁丈夫外出時到牆邊示意書生,可以翻牆一敘,書生也一時興起的一步步爬上了靠牆的梯子。但這一步步也讓他自問:是否做到了非禮勿動?是否忘了人可瞞天不可瞞的道理?就這樣進退了兩次之後,還是在「不可瞞天」的念頭下離開了這個誘惑。

書生參加了隔年的京試,在考試的前一天晚上,主考官正尋思狀元會是何等人也的時候,忽聞耳邊響起:「狀元乃是騎牆之人。」放榜後主考與新科狀元談起這樁奇事時,狀元承認自己即是「騎牆人」。末以詩一首為記:「一個在字有意思,定位入心又確實,成為人才能盼望,天理公道不為私。」#

責任編輯:李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