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水墨畫隨時代革新蛻變

人氣 238
標籤:

【大紀元7月1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盧健輝香港特稿)水墨畫在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也是港人熟悉的藝術。不過,在香港這個位處中西文化匯合的地點,水墨畫在多元的文化衝擊和熏陶下,近十年來既傳承了傳統的國畫特質,也加入了不少外來因素,令人對國畫有耳目一新的體驗。

近日香港藝術館就舉行了一項名為「香港風情‧水墨變奏」展覽,展出了二十一位共三十二件本地藝術家的水墨作品,包括呂壽琨、梁巨廷、王無邪、周綠雲、方蘇、陳福善、靳埭強、天池及石家豪等。這項展覽取名「變奏」,其傳達香港水墨畫近十年來的變化的目的相當明確。

事實上,不少參觀展覽的市民都覺得,這次展覽的水墨畫作,予人一種風格一新的感覺,也呈現了香港這個現代化城市的風情特質、人文景觀和文化內涵。

水墨畫一向予人一種黑白分明的感覺,而山與水更是它的主要題材。但置身在香港藝術館二樓的「水墨變奏」展覽廳內,仿彿走進了一個色彩繽紛的世界,完全打破了過往的觀念。

展出作品除了利用傳統的水墨設色紙本作為媒體外,參觀者也會發現畫家利用了絹本、水墨設色金箋、直幅聯屏、塑膠彩布本和套色石版畫等作為媒體,充份體現香港藝術家在水墨畫創作上,開闢了新路向。簡單而言,他們在畫作中融合了傳統技巧及西方藝術觀念,在在顯示了香港這個中西文化匯合的特色。

回顧傳統水墨畫在香港的發展歷史,一些藝術家指出,在六零至八零年代間,西方的現代主義以及其藝術觀念和技巧開始影響本地藝術家的創作思維,包括對水墨畫帶來衝擊。以這次展覽為例,當中陳福善的作品「群子好逑」,其題材及畫法已超越一般水墨形式。他是以一組六幀單刷版及塑膠彩紙本繪畫一個派對,十位女嘉賓在派對上跳舞,不少野獸在女嘉賓背後張牙舞爪,充滿著現代節奏。

此外,吳炫品的作品「漫遊在大都會」,是以一組四幀的套色石版畫,刻畫香港島中環傍晚的繁華景象,描繪了港人日常生活的趣事。其題材和畫法,也與傳統水墨畫法有別。

再以石家豪的作品「乘雲.棲霞」為例,是以一組二幀水墨設色金箋,利用中國傳統工筆融合漫畫風格,將年經一代對現代都市、男女關係的想法表達出來,反映了現代兩性的尖銳關係,遠多於古人的閒情軼事。另一幅由呂振光創作的「山水系列」,是以塑膠彩布本繪畫的,雖然他借用的是西洋物料和形式,卻同樣能把水墨畫墨色的濃淡、用筆的潤燥效果巧妙地共冶一爐。

香港藝術館館長(現代藝術)鄧海超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說,這次展出的作品共有三十二件,主要分為「山與水:永恆的風景」及「摩天大廈城市居民」兩個主題。這些作品已結集了二十多位本地畫家由六十年代至今的水墨作品,其中更包括了推動「新水墨運動」的呂壽琨,其作品「禪畫」,以筆情墨趣展示禪道思想,啟現出氣勢磅礡的山水意境。但畫作也加入了嶄新設計元素,在抽象的表現手法中顯出中西文化互為影響的特質。

鄧海超說:「這次展出的作品無論在創作意念、作豳風格和題材,都有別於傳統的水墨畫,希望藉著這次展覽令觀眾從另一個角度去了解現代水墨畫與傳統水墨畫的分別,建立一種水墨畫的新觀感。」中國水墨畫源遠流長,至今已有逾千年歷史。

但在香港的發展,卻展示出新的面貌,令水墨畫這個傳統藝術出現革新與蛻變。一些湮畫家更預期,不久的將來,這項傳統藝術將會有更多創新的作品。

相關新聞
水墨畫:荷田清趣
黃傑龍批「走塑」搞到前線
港《中暑指引》修訂 與天文台酷熱天氣提示掛勾
港最低工資|傳引「可加不減」方程式 今次料加至41.8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