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英倫隨筆:說不盡的英倫天氣

人氣 6
標籤:

【大紀元12月30日訊】出國前對英國的印象,除了工業革命、莎士比亞和王室外,大概就要數霧濛濛的天氣了,據說倫敦就是個霧都。

少時讀書,記住了朱自清先生曾講過的一個小故事:說有一天,一對未婚的中國伉儷到倫敦婚姻登記所去登記結婚,時值下午三四點鐘了,天氣雲沉沉灰濛濛的,可那位管事的老頭兒卻還笑著招呼說,「早晨好!天兒不錯,不是嗎?」魯迅先生揶揄那些滑頭的名句「今天天氣……哈哈哈」也自然地讓人把那個倫敦老頭與英國的天氣聯繫在一起。

臥榻下的冬菇

在聯繫出國時,天氣就壓根兒沒在考慮之列。等到達了留學的學校,英國的天氣就給我一個下馬威。那是許多年前的一個十二月份。當我來到了學校披掛好一身行頭興沖沖地去報到以後,等待我的全然不是想像中的中國大學對待留學生那樣的特殊料理,卻是「一切只能靠自己去安排」。

時針剛過下午3時,天卻已經黑下來了。陰沉沉的天空下著稀稀拉拉的雨;陣陣從英吉利海峽那邊吹來略帶鹹腥味的海風,挾著雨水,捲起公園和草坪角落裡的樹葉斜插著撲面而來。而我還在頂風冒雨,為尋找當晚的落腳點茫然奔波著。不一陣子,褲腳纏裹著小腿,秀髮貼上了腦門,人已經整個兒一隻落湯雞。「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為何要背起行囊斷腸於天涯?又為何昏頭混腦來到了這麼個鬼地方?

幾小時後總算找到了個去處。當我滿懷希望踏進房門的那一刻,撲面而來一股刺鼻的潮濕陰霉味道,旋即映入我眼簾的是窗台下面的牆腳與地毯間的縫隙裡冒出的幾隻雨後冬菇;伸手再往床上一摸,被子潮淥淥的,就像從甩干機裡剛出渦的一樣。天哪,這哪是人住的地方!即使在鄉下睡生產隊牛棚的土炕時,雖然身上只瓦著一片毛氈,至少身下的炕是用牛糞燒得熱乎乎的。誰能想到十年後洋插隊到女王的皇城根下,不見期望中的燈紅酒綠,卻遭如此的水深火熱。

未來三年看來是不值得在這種鬼地方度過。連行李都不用打開,趕下一次航班,「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至於何顏以見江東父老,先管不了那許多了。

然而,命運總是那樣詭譎。我不但沒有馬上離開英國,而且一呆就是10多個冬去春來。

島國上的四季

對天氣的印象多與當時的心情有關;景物無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則景哀,情樂則景樂。故若要談論某處的天氣,須有較長時間在當地生活的體驗;否則,難免有隨機性和片面性之嫌。

談及英國,人們多愛談到她的天氣。一是因為英國的天氣確有些古怪,難以拿捏:它有時瞬息萬變,一日之內「早穿皮襖午披紗」,一城之內「東邊日出西邊雨」;二是因為晴日較少,陰雨頻繁;三是因為英國地處高緯帶,冬夏對比強烈,有夏沐長日冬蟄長夜的特點。

然而,若你在此地歷經幾凡風雨度過幾個春秋之後,你會為英國天氣徒有的惡名而忿忿不平。英國的天氣其實就像個冷面佳人,有令人銷魂的非凡之美。不信?那就陪你再穿越一次英國的春夏秋冬吧。

英國的春天來得很早。當二、三月份中國北方春寒料峭不時經受著沙塵暴侵襲時,英倫三島上卻已是春滿大地,陽光明媚:梅花和迎春花餘韻猶存,黃燦燦的水仙和蘭盈盈的蘭花已灑落在綠茵茵的草坪上。

英倫有早春,英人也惜春。英人愛狗,更愛「沾花惹草」 ;花園便成了他們留駐春天的家園,和向世人展示其精神面貌和財富的窗口。新年過後,人們就開始拾掇工具,購置肥料種子;即使少有往來的鄰居,此刻也會從蕃籬的兩側交換花種,交流培殖經驗;是春光驅散了英人固有的矜持和冷漠。

一到人間四月天,英倫大地已艷陽高照,微風和煦,藍天白雲,明朗清新;房前屋後,街頭路邊,到處都是鮮花盛開:這時會有很多人停下工作學習去享受春天,享受陽光:人們散落在草地上,或踢球跑步,或看書畫畫,或野餐聊天,或啥也不干,靜靜地躺在草坪上或看天或睡覺,……真可謂入仙人之境也。

而最受歡迎的花園酒會多在此時舉辦:在如茵的綠地上,草莓殷紅,奶油潔白,酒水純透,玫瑰芬芳,吊裙飄逸,和風低唱;在如此的社交氛圍中,借助微微的酒力,還有何矛盾不能解決,誤解不能消除呢?

筆者從小就納悶人們為什麼總愛歌頌那個寒冷乾燥、塵土飛揚、氣溫變幻無常的春天。因為在春季,稍不留神就會上呼吸道感染,且一感冒就得拖十天半個月,唇焦喉痛,鼻塞目眩,非常難受。來英國後才知道,原來春天是可以如此盡情去享受的季節。

英國的夏天是短了點,或者說是過於涼爽了點,但對我這個怕熱不怕冷的人來說是再好不過的了。

這裡,高溫達30攝氏度的日子也就那麼十天左右,大多都在25-28度間,再也沒有了像在北京酷暑難熬的夏天那種動輒大汗淋漓,寅夜酷熱難眠的感覺。據說島上最內陸的點離海邊僅80英里的直線距離,略帶鹹腥味的海風可輕易吹拂島內的任一角落。

當氣溫達30攝氏度左右時,便是英人的盛大節日。海岸、陽光、沙灘和不無誇張式地裸露著身體的男女老少,與遮陽傘、氣墊沙發和啤酒瓶一起,洋溢著生命回歸自然的諧和與平等。連紳士淑女也抵不住陽光的誘惑,而暫時地放縱開久違了的本真。

然而,英國人畢竟還是英國人,即使在炎炎夏日,那些紳士淑女們仍不失一副有教養的形象;尤其是那些在英國商界、政界做事的人,終年西服革履,衣冠楚楚,油頭亮面,矜持莊重。除社會傳統的因素外,這些一定也與島上的氣候有關;筆者常想,若生活在北京,不知他們是否還能在嚴寒酷暑下仍然保持這種貴族風範呢?

秋天在英國當然是最愜意的季節。秋高氣爽非這個島上獨有;但萬山紅遍、層林盡染、逶迤延綿著的牧場和散落於丘陵牧場上的羊群所構成的田園牧歌式的秋色圖畫,及其在工業革命發源地的歷史光芒映照下所發出的現代異彩,卻是無處可比的。
天高雲淡,溫濕相宜,日長夜短,正是旅遊之佳期。

若有幾天閑暇,約兩三個好友,驅車從倫敦出發,沿東岸線北上經劍橋、約克、愛丁堡到阿伯丁,再揮師南下沿西海岸經大湖區,下曼徹斯特,穿斯諾登國家公園,過中威爾士山區峽谷,達加迪夫,再東折經康沃、巴斯回倫敦;一路上,你可遍覽奧古斯都時代羅馬長城的斷壁殘垣,查理一世和克倫威爾時代的內戰古戰場,羊吃人的牧場和紡織車間的遺址;你可以聆聽維京人和盎格魯人格鬥的殺聲,斯圖亞特二世黨人的風笛哀鳴聲和兩次世界大戰的槍炮聲;你可以停車於卡瑪森山澗的鄉村酒吧,耳邊是豎琴演奏的威爾士民樂和山泉叮咚的水聲,窗外是勝於二月花的紅葉黃葉綠葉和遠處依山傍水恬靜祥和的幢幢農舍;你也可以駐足於蘇格蘭高地,登高眺望:瞻「晴空一鶴排雲上」的美景,發「念天地之悠悠,悵宇宙之寥廓」的感慨,抒「安得倚天抽寶劍」的壯懷。

人們討厭英國的天氣,多源於英國冬季的灰暗陰濕。英國的冬天其實不冷,氣溫通常在攝氏5-6度之間;由於四面海上的潮氣,常帶來飛霧迷漫,煙雨蒼茫;加之地處高緯帶,冬季夜長晝短,陰天多,陽光極少,極易給人一種心情上的壓抑感。

據說蕭伯倫訪問上海時,天氣由雨轉晴,大家說他運氣好,見到了太陽。他幽默地說,是太陽幸運,能在上海見到我;可見陽光之於英國的稀缺。

更糟的是偶遇淒風苦雨肆虐。海風毫不留情,不是卷翻神士的長傘,就是撩起淑女的衣裙,使得那些體面人士不意間斯文掃地的事也常有發生。此時,只有那些久經風雨的老太太們仍會表現得處變不驚,恬謐淡定,裹起塑料薄膜小帽,緊一把腰帶,儼然類披掛起盔甲的武士,任憑風吹雨打,勝似閑庭信步。

然而,當你有一天真正溶入並開始瞭解英國文化時,你會越來越強烈地感受到,正是這類氣候環境才凝煉出了英國古典文學中那懮郁哀怨冷艷清絕之經典美的靈魂。君不見,英國經典小說裡的情境,多是這種天氣下的「英格蘭鄉村風光」。在苔絲漏夜出奔的地方,多少年來一直斜雨飄忽。蒼茫的曠野,天地一色;遠樹瀰漫,曲徑荒幽。蕪坡緩處,矗立著灰色的城堡或小教堂,十數間爬著亂籐印滿苔痕的瓦頂石屋木房,疏落散佈。以濃、灰為主的色調,再配以一年四季大都綠得賞心悅目的草地,和莊園裡鮮活的湖泊、天鵝和野鴨,這不正是經典的英國文學審美的基調和背景嗎?

冬季有聖誕節和新年假期,天氣雖灰暗了些,但遮不住濃烈的節日聖季氣氛給人們帶來喜慶的愉悅。趕早回家的人們,點燃了壁爐,閑裝舒履;望著藍色的火苗,一杯盈紅的葡萄酒在手,或與親朋摯友圍爐夜話,從光榮革命到伊拉克戰爭,從勞倫斯到貝克漢姆,那是一種「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的瀟灑;或獨倚搖椅翻讀閑書,上下幾千年,縱橫數萬里,那是一種「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的超然。

寒假期間的傍晚,酒飽飯足後,可去附近的社區公園或湖邊做消食散步。天氣有幾許清冷,而更多的是清新。不遠處小樓上忽明忽暗閃爍的彩燈,使人從寂寞清靜中又能感受到一種溫暖與祥和。帶著幾分醉眼,可欣賞湖邊的枯籐老樹,湖中的寒鴨戲水,天邊的疏星冷月,和水中的煢煢孤影。偶爾有溜狗的老人笑嘻嘻地從對面走來,略帶誇張地老遠就給你讓道,照面時歪一下頭,道一聲新年的祝福。有時,你會碰到一位姑娘側身坐在小道邊的長凳上,白玉般的臉上帶幾分英式的懮郁,轉過身來羞澀地對著你微笑;在你加快腳步想逃離的同時,卻情不自禁地回過頭來又多顧盼了一眼。邂逅瞬間即逝,而一個尖俏的下巴和兩排長長翹起的睫毛卻永遠地嵌入了你的記憶。若干年後,當一切化為往事淡淡而去時,也許只有這些帶著冬日苦雨的黃昏記憶,卻是你悠悠的情愫,夢裡的追懷。

一俟學會欣賞英國自然、人文的恬靜溫雅之美,你就不再會有抱怨那潮濕陰鬱天氣的意識;相反,你會開始喜歡它,會把偶爾的風吹雨淋看成是英國文化中冷艷清絕之美的一部分,至少是為體驗這種美而值得付出的一點代價了。

成也天氣,敗也天氣

特殊的氣候和自然構成了特殊的生存環境,特殊的環境又造就了特殊的文化性格,而特殊的性格就譜寫了特殊的民族發展史。試想,一個四季溫差不大日照不多的島國,除了能長點草養幾隻羊種點土豆外,還能幹點什麼呢?要得到茶葉、絲綢、瓷器等物品,就得走出去,或買或蒙或搶直到到手為止,由此就產生了「日不落帝國」的殖民主義侵略;向外就得出海,就需要輪船,就得有蒸汽機,由此就發生了工業革命,從根本上改變了英國的經濟結構和人類的生產生存方式;遠距離征服的回報高,風險大,因此就催生了世界上最早的銀行系統、股票市場,以至保險制度。

另一方面,因島國物產的極不豐富,才有了「地獄裡的廚師一定是英國人」的殊榮,是啊,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就幾個土豆,幾根胡蘿蔔,即使有易牙郇廚再世,也炒不出什麼美味佳餚來;由於一年中淫雨晦暗的日子多,男人們被困於屋內的時間就長,導致了他們內向、保守和壓抑的性格,狂吃濫飲酗酒打架的惡習,和中年洩頂、肥胖臃腫的體態……

然而,資源和自然條件的制約倒是刺激了英國人的「窮則思變」,囚於室內勞作的單調和煩悶卻引發了新機器的發明。若論對人類的貢獻大小,世間所有民族中,英人是可排名於榜首的。誠然,遠有華夏民族發明了指南針、造紙、火藥、活版印刷;近有老美發明了電能、飛機、電腦;但正是這些女王腳下的小國島民卻創造了一整套的近代科學、近代工業和議會民主體系。是故有人斷言:工業革命的創舉是除了上帝造人和燧人氏取火外的更重大的「發明」。

溫和的天氣是極易嬌慣人的,特別是新移民。許多上世紀80-90年代來英華人,來後的頭幾年享受了這裡天氣的溫柔和藹,但逐漸地發現,自身對氣候的適應力卻每況愈下,女同胞的反應尤甚。不少人得了花粉過敏症,一年裡一半時間象患感冒似的,鼻涕眼淚不斷;許多人開始對陽光過敏,陽光會使面部皮膚紅腫,痛癢難捱。

記得去年聖誕前後,大倫敦地區下了場雪,路面出現了少有的結冰,此時才發現絕大多數司機連走「之」字和點剎車這類基本開車常識都不具備,街道霎時變成了碰碰車場。在倫敦北邊的公路上,由於風雪侵擾,據報近千輛車龜爬在路上寸步難行;飢寒交迫的車主們,不設法去解決溫飽,卻聚在一起盡情調侃詛咒政府的無能。嘻,多麼典型的英國人和英式思維!忍俊不禁之餘,我馬上想起了那些開著大卡終年穿行在格爾木冰雪線上的中國軍人。從長遠看,工業化與過度舒適的生活對人類自身的發展而言,福兮禍兮?還真不好說。

天氣也造就了英國人特殊的性格特點,有人覺得英國人雍容高貴、自尊、矜持,幽默、守紀律,也有人覺得他們虛偽迂腐、傲慢、保守、死板,愛抱怨;評價莫衷一是,亦褒亦貶,見仁見智了。對英國來說,無論是她歷史上的輝煌還是齷齪,似乎都與其氣候有關,真可謂「成也天氣,敗也天氣」 !要瞭解英國者,須先瞭解英國的天氣。

英倫的天氣真是說不盡,道不完。還是套用一部電視片中的話來結束這篇文字吧:如果恨一個人,送他到英國吧,因為那裡的天氣如地獄般的潮濕陰晦;如果愛一個人,送他到英國吧,因為那裡的天氣若天堂般的溫柔明快。

(2004-12-29,倫敦)

劉阿英現任英國米德爾塞克斯大學高級講師(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英倫隨筆:外國的月亮最圓?
英倫隨筆:旅遊豐收年的遺憾
英倫隨筆:咖啡館與酒吧
英倫隨筆:《BJ單身日記》之隨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