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五千年

瘟疫與人類:三國戰事與瘟疫

【大紀元3月17日訊】瘟疫和其它天災,旱、水、虫、風、地震等一樣往往對人類和人類的歷史起著關鍵的作用,在人間的社會、秩序、社會變動與重大事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縱觀歷史,是人主宰著人類的命運,還是蒼天主宰著人類的命運?這裡我們選登一些歷史上的瘟疫事件。

◇◇◇ ◇◇◇

三國期間,三權摩擦戰事不斷,疫癘頻頻。公元220年,曹丕建立魏國,標誌著東漢末年以來的三國割據至此正式形成。不久,蜀、吳都建立國家。265年,司馬炎廢掉魏主,建立西晉,又滅蜀、吳,統一了國家。從曹丕建立魏國(220年)至司馬炎滅掉吳國(280年)短短的60年,見於史書的大小疫病很多,流行頻繁。

魏國黃初四年(223年)三月在宛(今河南南陽附近)、許(今許昌)發生大疫,“死者萬數”,是一次比較大的疫病流行。魏明帝青龍二年(234年)四月開始,一直至冬天,魏國境內發生大疫,具體地區和後果不詳。青龍三年正月,“京都大疫”。魏國定都洛陽,所以在洛陽也出現了一次較大的疫病。不過從時間上看,洛陽的疫病流行和青龍二年的疫病似乎有一定的關係。

蜀國偏居四川盆地,見於記載的疫病主要是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征南中四郡時發生的,當時在南征的部隊中發生了瘧疾。

吳國見於記載的疫病共有四次,孫權黃武二年(223年),曹丕發大軍向吳國進攻,將吳國江陵城團團包圍,江陵城中不久爆發疫情。赤烏五年(242年),孫權派大軍攻伐珠崖,部隊“疫死者,十有八九”。《吳志﹒孫權志》雲“是歲大疫”,估計這一年的疫病還不僅僅限於南征軍隊中,其它地區也有疫情發生。孫亮建興二年(253年),吳軍向魏國發動進攻,包圍了魏國合肥新城。圍城大軍隨後染上細菌性痢疾,“病者大半,死傷塗地”。撤退回來時,“士卒傷病,流曳道路,或頓僕坑壑,或見略獲,存亡忿痛,大小呼嗟。”孫皓鳳凰三年,史載“自改元及是歲連大疫”,即鳳凰年間連續數年發生疫病。上述都是有時間可查的疫病,還有一些是沒有時間及年的疫病。

三國初期的吳國“征役繁數,重以疫癘,民戶損耗”,所以駱統上書孫權說:“三軍有無已之役,江境有不釋之備,征斌調數,由來績紀。加以殃疫死喪之災,郡縣荒虛,田疇蕪曠,聽聞屬城,民戶浸寡,又多殘老,少有丁夫,聞此之日,必若焚燎。”(《三國誌﹒吳書﹒駱統傳》)無休止的征役,疫病流行,年輕人死掉了─批又一批,只存下一些老年人。

三國時期的疫病流行大多與戰爭有關。無論是魏國圍江陵,致使江陵城內疫病嚴重,還是吳國征伐瓊崖、圍新城、蜀國征伐南中,疫病的發生都是由戰爭而起的。如孫權征伐瓊崖,全琮就認為殊方異域,“兵入民出,必生疾病”。諸葛亮征南中,王連就勸他沒有必要非得去征伐疫癘之鄉。魏國包圍吳國江陵城後,聽說城中發生疾疫,馬上撤圍,打道回府,生怕自己的軍隊也染上疫病。

疫病伴著戰爭亂世而起,同時在戰爭中起著舉足重輕的作用。魏正始二年(241年)五月,吳國大將朱然、全琮等進圍魏國芍陂、樊城,六月司馬懿帶兵南征。司馬懿髓一面要打戰,─面又要怕部隊染上疫病,他認為南方暑濕,不適宜打持久戰,所以制訂了快攻的計劃。他“休戰士,簡精銳,募先登,中號令,示必攻之勢”。吳軍得知後,連夜撤圍後退,一場戰爭也就平息了。景元四年(263年),司馬昭與諸將分析當時的戰況說:“我很想攻取吳國,但吳國國力強於蜀國,而且南方低下潮濕,軍隊開發過去後必定流行疾疫,弄得不好,就會失效。所以應該先取蜀國,數年之後再從巴蜀順流東下,水陸並進,攻取吳國。”後來西晉滅蜀、吳的先後秩序就是按這個計劃而進行的。西晉太康年間,晉國出兵伐吳對,大都督賈充仍向晉武帝奏:“吳未可悉定,方夏,江淮下濕,疾疫必起,宜召諸軍以為後圖。”主張進攻吳國的時機絕對不能選擇在夏天。

亂中有序,人類的歷史沿著自然規律在走著。

【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