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與人類:王莽與疫疾

林蘭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35
【字號】    
   標籤: tags: , ,

瘟疫和其它天災,旱、水、虫、風、地震等一樣往往對人類和人類的歷史起著關鍵的作用,在人間的社會、秩序、社會變動與重大事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縱觀歷史,是人主宰著人類的命運,還是蒼天主宰著人類的命運?這裡我們選登一些歷史上的瘟疫事件。

◇◇◇ ◇◇◇

瘟疫往往發生在政局混亂的時期。西漢哀帝崩,年僅九歲的平帝即位,皇太后臨朝稱制,而實際政權操縱在王莽手裡,西漢皇帝變成了傀儡。

在王莽掌權時期,由於政局和經濟的混亂,疫病的傳播十分頻繁。平帝元始二年夏天,北方地區出現大面積的乾旱,在今山東地區又出現了蝗災,青州郡受災尤其嚴重,民眾被迫遷移出世世代代的居住處,流落他鄉。在流民中,疾疫流行,死亡現象十分普遍,平帝不得不下詔賜死者家葬錢數。根據“賜死者一家六屍以上葬錢五千,四屍以上三千,二屍以上二千”句,想來因疫而全家死絕的也不會僅是個別的現象。

在這期間,曾舉賢良方正,申屠剛在對策中說:“今承衰亂之後,繼重敝之世,公家屈竭,賦斂重數”,百姓困乏,“疾疫天命,盜賊群輩,且以萬數”,並且認為這是自漢興以來從未有過的事情。隗囂也說王莽專權期間“攻戰之所敗,苛法之所陷,譏饉之所夭,疾疫之所及,以萬萬計。其死者則露屍不掩,生者則奔之流散,幼孤婦女流離系虜。”社會混亂,疾疫也多。

新朝時期,王莽派馮茂帶兵鎮壓鉤町。馮茂帶了這支數萬人的部隊在西南祟山峻嶺中轉戰三年,不但沒有鎮壓當地的蠻夷暴動,相反部隊中疫疾廣泛傳染,死掉的土兵和軍官達到十之六七,西南地區一片混亂動盪。這次征戰後,王莽又派十數萬兵眾進山與蠻夷作戰,不久,部隊進入深山之中,疫疾又重新開始流傳。不到三年,數萬士兵死於疫病之中。班固說新朝經戰鬥死亡、緣邊四夷所系虜、陷罪、飢疫、人相食,“及莽未誅,而天下戶口減半矣。”(《漢書》卷24 (食貨志))說明疫病對戰爭的成敗影響很大,並深深地影響著民心。

王莽新朝後期,各地農民起義紛紛揭竿而起,共立劉秀的族兄劉玄為更始帝,徹底推翻了王莽的統治。

瘟疫伴著亂世起,篡權攬政終不長。
西漢已到黃昏暮,天災疫疾送終場。

【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瘟疫這個詞似乎離現代文明社會很遙遠,盡管家畜的瘟疫時有發生,但是人們對瘟疫的印象幾乎被對感染瘟疫的雞鴨牛羊的屠宰數代替了。在中國的詞典中,瘟疫是指某種致命的傳染病,在西方的詞典中除了這個涵義,還特指神對人的懲罰。
  • 在人們的眼中,這期文明的20世紀是人類最輝煌的歷史紀元,飛機、火箭、飛船飛上了天,青黴素的發現“開創”了人類“征服”疾病的篇章,日新月異的電子技術把人類的距離縮小再縮小,舉手投足都更省勁,人類對幸福的定義和理解越來越局限於人感官的滿足和舒適了,但是宇宙是絕不能容忍地球被漠視精神與道德的行屍走肉長期佔據的,人類也並沒有在現代醫學的幫助下從疾病的束縛中走出來,讓我們再來看看抗生素發現半個多世紀後的1994年印度爆發的肺鼠疫。
  • 2003年12月7日
    清晨被一聲天殺的雞叫聲吵醒。腦子裏一片空白,然後一絲絲模糊的意識慢慢浮出水平面:我是誰?我是這國家的主席?這大而無當的國家什麼政策都不管用,人口就是怎麽也減不了,邊界的人民偷渡到鄰國幾年又跑回來,他們的地還荒在那,誰也沒覺得少了誰。瘟疫洪水死多少人無所謂,多少人當炮灰更是無所謂,完全的無所謂的,這國家的人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要是不把他們結紮起來他們會不停地生,和牲口沒兩樣。和賤價的糧食一樣。
  • 瘟疫和其它天災,旱、水、蟲、風、地震等一樣往往對人類和人類的歷史起著關鍵的作用,在人間的社會、秩序、社會變動與重大事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縱觀歷史,是人主宰著人類的命運,還是蒼天主宰著人類的命運?這裡我們選登一些歷史上的瘟疫事件。
  • 瘟疫和其他天災,旱、水、虫、風、地震等一樣往往對人類和人類的歷史起著關鍵的作用,在人間的社會、秩序、社會變動與重大事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縱觀歷史,是人主宰著人類的命運,還是蒼天主宰著人類的命運?這裡我們選登一些歷史上的瘟疫事件。
  • 東漢末年至晉初年,全國性大瘟疫共有二十多次。漢桓帝在位二十年,中原地區流行瘟疫高達十二次;漢靈帝時發生過一次;漢獻帝時發生了兩次。京師洛陽的瘟疫高達十六次之多,曹操有《蒿里行》詩云:「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 清 金廷標《曹大家授書圖》。(公有領域)
    女人如何自尊自愛?如何做好自己,才不會被人輕薄,獲得尊重?二千多年前的一位母親,就針對這些問題,給自己家族的女子寫了一本書。後來,此書被長孫皇后推薦給天下的女子,成為皇妃及世家女子必學的教科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