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助威 巡弋飛彈準度大增

人氣 3
標籤:

【大紀元7月5日訊】〔自由時報記者羅添斌╱台北報導〕發展巡弋飛彈已成各國趨勢,軍事專家張立德表示,隨著巡弋飛彈相關科技不斷更新,攻擊更加精準,相對應的反巡弋飛彈科技必將應運而生。

國內知名軍事專業雜誌尖端科技主編張立德表示,巡弋飛彈精準度1日千里,從早期誤差達八十公尺,到美國最新型巡弋飛彈誤差度不大於三公尺,巡弋飛彈在飛行期間還能不斷修正航向、航高等資訊,相關科技發展之快,超乎想像。

他表示,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 )尚未發展成熟之前,巡弋飛彈主要是透過配屬在飛彈上的「TERCOM地形匹配系統」,做為精確引導用途,是以飛彈下方的雷達去掃描地面地形,再配合預置的高度數據,以及預先鍵入的路徑,藉此攻擊敵方目標。

但是,此時期巡弋飛彈誤差較大,即使順利飛到目的地,其誤差度可能逾八十公尺,為解決精準度問題,各國在此階段是以巡弋飛彈規劃搭配核彈頭或重型彈頭,以擴大殺傷力方式,彌補精準度的不足。

張立德說,隨著科技不斷進步,GPS技術成熟,巡弋飛彈也成為極為精準的攻擊性武器。以美軍知名「戰斧」系列巡弋飛彈而言,配備GPS系統、INS慣性導引系統,以及終端導引的DSMAC數位影像匹配區域系統,多種精確導引系統全部整合在戰斧飛彈內,使得戰斧成為巡弋飛彈的代名詞。

此外,美軍最新一代戰斧飛彈還新增一項裝備,即雷射雷達,可以使飛彈進入最後一段飛行、進入攻擊階段時,誤差度不大於三公尺。

他表示,一般而言,巡弋飛彈在執行任務前,仍必須輸入多種電子資料數據,包括飛行路徑、飛行高度、轉折點地形資料,以及終端目標物的座標、重要參考點的數位影像等等,以輔助巡弋飛彈在發射後,可以順利爬高(初段 )、飛行與轉折(中段 )、攻擊(終段 )。

大部分的功能其實靠GPS系統達成,張立德說,目前擁有GPS衛星數量最多的以美國居冠,中國則擁有「北斗」系列衛星,而且未來幾年還會再發射多枚衛星,使中國擁有的巡弋飛彈精確度為之提高,這也是我國擔心的地方。

他說,除了巡弋飛彈之外,各國也正在將其他飛彈精裝化,例如以紅外線導引的魚叉飛彈,加上數位影像比對系統之後,就可以成為具有類似巡弋飛彈功能,我國現役的雄風二型飛彈也已經過類似改良。

中國巡弋飛彈 師承美俄

記者許紹軒╱特稿

中國人民解放軍研發巡弋飛彈的時程很早,從「長風」、「紅鳥」系列,到今年初試射的「東海十型」巡弋飛彈等,由於中國無明顯敵國,卻大規模發展長距離武器,已經讓周邊國家感到嚴重威脅。

中國最早於一九九六年在蘭州軍區雙子城陸軍武器試驗場,成立巡弋飛彈部隊,配署在五十六基地的八一二導彈旅中,裝備就是「長風一型」巡弋飛彈,射程六百公里。

早在七○年代末期,中國就展開巡弋飛彈的研發,一九八二年成立低空掠面導彈工程組,當時是把巡弋飛彈當成核彈投射載具。中國軍方考慮一旦中子彈研發成功,巡弋飛彈將可用做投射載具,可在敵方裝甲兵力集結處進行戰術核武攻擊,但後來波灣戰爭爆發,美軍「戰斧」巡弋飛彈的表現,令中國軍方有深刻感受,因而加快研發腳步。

中國巡弋飛彈的技術有多重管道,部分自俄國引進,也有竊自美國的軍事機密。情報界盛傳,一九九二年中國派團到俄羅斯某家即將倒閉且專門生產巡弋飛彈的工廠視察,在獲得俄國同意輸出射程較短的Kh-65SE巡弋飛彈技術之後,中方將該工廠連裝備加人員「全廠引進」,在上海黃浦江邊成立欣欣自動化一廠,成為中國生產巡弋飛彈的重鎮。

中國的巡弋飛彈型號非常複雜,最早出現的「長風」系列巡弋飛彈,由於是在專門生產反艦飛彈的○六六基地所研發,因此「長風」系列應該是根基於「海鷹四型」反艦飛彈而來,目前「長風」一型與二型都已經部署,前者射程約六百公里,後者約八百公里。

另外就是中國自美國近十年來對外戰爭發射的戰斧未爆彈中,取得相當的研發數據,目前還有「紅鳥」系列的巡弋飛彈正在研發中。

外觀與戰斧巡弋飛彈頗相近,也經多次試射,「紅鳥二型」射程預估達一千二百公里。另外今年初中國在東海海域試驗海射型「東海十型」巡弋飛彈,我方掌握資料,顯示飛彈與中國自製的「北斗」衛星定位系統的鏈結為驗證項目之一。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台續研發超音速巡弋飛彈
強烈抗議中共引狼入室的賣國主義共俄軍演
日本敦促烏克蘭  徹查非法出口巡弋飛彈事件
台飛彈司令部 改為戰略反制部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