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日記:不抵抗是為了拖延時間

人氣 6

【大紀元8月11日訊】蔣介石几十年來一直被中共稱為是“消极抗日”和“不抵抗”的。但是從蔣介石在抗戰前和抗戰期間的日記中卻不難看出,蔣介石早在1935年就對日本必敗有信心,而且對最后的胜利也有大致上的時間表,比中共一貫吹捧的毛澤東的《論持久戰》約早3年。

据中國思維网8月10日報道,蔣介石在1935年8月21日的日記中對抗戰的時間表作出了如下的推測:“(一)對中國思不戰而屈。(二)對華只能威脅分化,制造土匪漢奸,使之扰亂,而不能真用武力,以征服中國。(三)最后用兵進攻。(四)中國抵抗。(五)受國際干涉引起世界大戰。(六)倭國內亂革命。(七)倭寇失敗當在十年之內。”以后的歷史變化表明,日本侵略的步驟、最后的結局都与蔣的推測大致吻合。以 美、英、蘇為核心的國際社會果然出面干涉,這一天离1945年日本投降果然是10年之內,只是日本國內并未發生內亂。

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37年“七七”事變全面抗戰爆發前,近6年間,蔣介石身為南京政府的頭號決策者卻始終下不了抗戰的決心,因此而背上了“不抵抗”的惡名,頗受世人的厚非。其實,早在“九一八”發生不久,蔣介石就在1931年10月7日的日記中這樣寫到:“此次對日作戰,其關系不在戰斗之胜負,而在民族精神之消長,与夫國家人格之存亡也。余固深知我國民固有之勇气与決心早已喪失殆盡,徒憑一時之興奮,不具長期之堅持,非惟于國無益,而且反速其亡。默察熟慮,無可恃也。而余所恃者在我一己之良心与人格,以及革命精神与主義而已。是故余志已決,如果倭寇逼我政府至于絕境,迫我民族至無獨立生存之余地,則成敗利鈍自不暇顧,只有挺然奮起,与之決一死戰,恃我一己之犧牲,以表示我國家之人格,以發揚民族之精神。”

從中不難看出,蔣介石之所以忍辱負重,不抵抗,自認為完全是出于現實的考慮,他深知倉促應戰,只有自取敗亡。其內心的痛苦在日記中多有流露,在他授意把兄弟王郛簽定屈辱的《塘沽協定》后,1933年6月3日曾在日記中表明心跡:“我屈則國伸,我伸則國屈。忍辱負重,自強不息,但求于中國有益,于心無愧而已。”客觀而言這個協定确實將日本全面侵華的計划延緩、推遲了四年,為中國贏得了一定的准備時間。在當時背景下,包括胡适在內的許多有影響的知識分子也是贊成委曲求全、爭取時間的。

事實證明在1937年前的5年間,抗戰准備的成效确實也是顯著的,比如:1、任用德國顧問,修訂公布了陸軍典范令;2、任用俞大維,將步兵兵器標准化;3、設立軍用化學工厂,使最基本的軍械彈藥能自足;4、空軍擴充到飛机600架(盡管能實際對日作戰的只有220架);5、在各省督促修建公路,完成了浙贛、粵漢鐵路;6、幣制改革,法幣用紙,白銀公有;7、公布兵役法,開始征兵;8、派宋子文、孔祥熙、蔣廷黻等分頭游說美、英、蘇等大國,爭取外交主動,等等。

從台海兩岸出版的史料都可以證實,蔣介石并不是不抗日,而是在抗日的時机上和張學良有嚴重分歧,蔣介石主張“攘外必先安內”,即抗日之前,先統一內部,清剿紅軍。這种政策主要出于兩個考量:

一是當時中國雖結束了軍閥割据,但政令難以統一,尤其是中共不僅仍擁有軍隊,并割据陝北一方。蔣介石和張學良的最大不同之處是,蔣對中共的本性有相當的了解,深知如果不鏟除中共,它會利用抗日之机得以發展而后患無窮(后來的歷史正是這樣演變的!)。

蔣介石苦心經營的五次圍剿中共的軍隊,雖然前四次失敗,但第五次獲得成功,紅軍被迫進行所謂“兩万五千里長征”的大潰退。潰退到陝北的紅軍僅剩下几万人,蔣介石多年的艱苦剿共,終于有了眉目,他怎么讓它功虧一簣呢。

二是以當時中國的國力無法与日本匹敵,必須盡量爭取時間,以儲備力量。史學家黃仁宇在《從大歷史讀“蔣介石日記”》一書中說,當時蔣介石“深知兩方的實力,如即此倉卒應戰,只有自取敗亡。”因此蔣的策略是,盡量避免全面抗日的爆發,以爭取時間組建更多師團,建造兵工企業,构筑能夠對日作戰的國家能力。

但蔣介石為什么不把他的想法告訴群情激昂要求抗日的中國民眾呢?“918 ”之后,日本內部對是否攻占整個中國也有分歧,當時日本政府向“國聯”(國際聯盟)提出的對華五項條款,其中主要有“有效保護日本臣民在滿洲之一切和平業務,尊重日本在滿洲之條約利益”,日本“尊重中國土地之保全”。雖然這种條款是完全不合理的,但中國仍有可能和日本周旋,拖延日本全面入侵中國的時間,以積蓄自己的力量,從長計議。因此如果作為當時中國領袖的蔣介石公開這种戰略部署,等于告訴日本人,中國正臥薪嘗膽,准備全面抗日,會刺激日本鷹派提前全面侵華。因此國人當時多不知蔣介石的這种國防設計。
@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第三篇:飛虎隊
抗日英雄斥中共篡改歷史
1945年8月15日:難忘的一天
國共兩黨誰是抗戰中流砥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