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皇帝

〈帝範〉─唐太宗的治國之道(三)

建親第二

【原文】

夫六合曠道,大寶重任。曠道不可偏制,故與人共理之;重任不可獨居,故與人共守之。是以封建親戚,以為藩衛,安危同力,盛衰一心,遠近相持,親疏兩用,並兼路塞,逆節不生。

昔周之興也,割裂山河,分王宗族,內有晉、鄭之輔,外有魯、衛之虞,故卜祚靈長,歷年數百。秦之季也,棄淳於之策,納李斯之謀,不親其親,獨智其智,顛覆莫恃,二世而亡,斯豈非枝葉不疏,則根柢難拔,股肱既殞則心腹無依者哉?

漢初定關中,誡亡秦之失策,廣封懿親,過於古制,大者專郡偶國,小則跨郡連州,末大則危,尾大難掉。六王懷叛逆之志,七國受鈇鉞之誅,此皆地廣兵強,積勢之所致也。魏武創業,暗於遠圖,子弟無封戶之人,宗室無立錐之地,外無維城以自固,內無盤石以為基,遂乃大器保於他人,社稷亡於異姓。

語曰:「流盡其源竭,條落則根枯」,此之謂也。夫封之太強,則為嗜臍之患,致之太弱,則無固本之基。由此而言,莫若眾建宗親而少力,使輕重相鎮,憂樂是同,則上無猜忌之心,下無侵冤之慮,此封建之鑒也。斯二者,安國之基,君德之宏,唯資博達,諼分選教,以術化人,應務適時,以道制物。術以神隱為妙,道以光大為功,括蒼旻以體心,則人仰之而不測;包厚地以為量,則人循之而無端。蕩蕩難名,宜其宏遠,且敦穆九族,放勳流美於前,克諧蒸義,重華垂譽於後。無以奸破義,無以疏間親。察之以德,則邦傢俱泰,骨肉無虞,良為美矣!

【譯文】

治理天下大道,至廣至大;保持君位,至極至重。治理天下,不可一人獨斷,必須與他人一道負責;保守君位,不可一人努力,必須與他人一道守成。因此,分封親戚子弟為侯王,作為王室的藩衛,是非常必要的措施。天子與諸侯同心同德,安危與共,風雨同舟,齊心協力,才能鞏固大唐的江山。

朝廷與諸侯相互支持,親近和疏遠之人同時並用,就能堵塞兼併之路,防止違抗中央政令事件的發生。周朝興起時,將天子所屬的土地分封給宗族子弟,立他們為諸侯各國,拱衛王室。內有晉、鄭諸侯輔佐朝廷,外有魯、衛國君防備四夷,因此,國運昌盛,達數百年之久。秦朝吞併六國,拋棄了淳於越分封諸侯的主張,採納李斯推行郡縣制的計謀,不以宗族子弟為親,依靠君主個人智謀統治天下,結果遭遇顛覆勢力的進攻,二世而亡。這些史實,難道不是說明枝葉不疏,根本就不可動搖,股肱失去,心腹就無所依靠這一道理嗎?

漢高祖平定關中,鑒於亡秦廢分封,設郡縣的失策,便大封宗族子弟為諸侯,規模超過古代分封制的規定,結果,實力雄厚的諸侯國與中央朝廷對抗,實力小的諸侯國,也是跨郡連州,割據一方。這樣一來,末大則本危,尾大則難以擺動。到漢景帝時,吳、楚六國反叛朝廷,稱兵作亂,而七王也被誅殺,親族無法保全,這就是諸侯國地廣兵強,篡位野心隨實力而膨脹的必然結果。魏武帝曹操創業之時,不能深謀遠慮,宗族子弟沒有分封之人,甚至連立錐之地都沒有,造成外無藩王以拱衛,內無盤石以為基,君權旁落他人之手,江山為司馬氏所纂奪。

古人說:「水流消失,泉源必然枯竭;枝葉凋落,根本必然枯朽」,就是這個道理。分封諸侯實力過強,就有以下叛上,危害心腹之患;分封諸侯實力太弱,又沒有鞏固朝廷的根基。由此看來,最好的辦法是採取多分封諸侯而減少其實力的政策,使他們既能拱衛王室,又沒有過強的實力與朝廷對抗,與朝廷憂樂與共,利害一致。君主對諸侯無猜忌之心,諸侯對君主沒有怨恨、恐懼的念頭,這是我從歷代分封制的教訓中得出的結論。我主張損強抑弱的分封制,是奠定國家長治久安的基石。

國君寬宏,德行高大,應立法治民,以術化人。通權達變,遵循大道而控制萬事萬物。治國之術,應隱藏君王心中,才能發揮駕御臣下的妙用;治國之道應發揚光大,讓臣下知道,才能建蓋世之功。天子以德配天,體恤民意,那麼庶民瞻仰天子,頂禮膜拜而無法窺測其高深;天子寬厚待人,像大地負載萬物一樣厚重,那麼臣下傚法,功德無量。治國之道,浩浩蕩蕩,難以用語言表達其宏遠之旨。

但從歷史上看,使宗族和睦相處,帝堯作出了優秀的榜樣;克制自己,孝順父母,愛護幼弟,帝舜親自躬行,美譽流芳,名傳後世。國君應傚法古代聖人,不要以奸邪之心去違背大義,不要偏信疏遠之人而離間了親族的情誼。自始自終,以德修身,以德察人,那麼國家太平,宗族安寧,這是國君最高最善的美行。

──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