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散文

巫石吉:每個人都是天才

叔本華說過:「實際上,小孩子都是某種程度的天才;天才也是某種程度的小孩子。兩者最接近的特點是表現樸素和崇高的純真,這也是真天才的基本特徵。」

在舒利希田格爾的【故人小傳】中,也說莫札特一輩子都像是小孩子。

是的,天才眺望世界,好像看戲一樣,都是以純客觀的趣味,就只這點,便足夠具備「大孩子」的資格。

一生之間,若不能像個某種程度的「大孩子」,總是板著臉孔,了無生趣地埋頭苦幹,完全沉著理智的人,也許是個能為世人所用的人才,但絕不是天才的材料。

天才之所以為天才,是因為感受系統和認識活動的優越,並且,這樣異常的狀態,必要繼續保持一生。此現象常人也能持續到青春期,我們常可發現一些稟賦優異的年輕人,那種純粹的精神努力以赴,充滿了純真與崇高的使命感,儼然有著天才的特質,但到了成年期又回到世俗的層面上來,表現出來的盡是些爭財奪利,顯得俗不可耐,使以後邂逅他們的人,驚訝於他們的巨大變化。

歌德說過美麗的詞句:「小孩子不能踐守約定的事情,年輕人也很少能遵守;然而,他們守約時,社會方面反而食言背信了。」

每個人都有他一度青春的美麗與夢想,同樣的,每一個人也有他青春智慧的存在。這是愛學習、愛理解、能把握事物的特質,這種特質在兒童期每個人都有,到了青春期淘汰一大部分,到最後,和青春的美麗與夢想一般,終於夢想破滅消失蹤影。

最後只有極少數得天獨厚的人,才能保持一生,雖然年華老大,還能依稀辨認,這些人才是真美,真實的形而上哲思的人才,才是真正的天才。

一般來說,小孩子大都伶俐、具有想像能力、富於求知欲、容易教導,他們比成人更喜好、更適於理論工作。由於神經系統的發達,兒童的智力優於願望、激情等等的所謂意志。

因為智慧和腦髓是一體的兩面,正如生殖系統是一切欲望中最激烈的欲望一樣,所以將此系統稱為「意志的焦點。」

兒童時期是一生中不可再有的純潔、幸福的時代,是人生最美好快樂的時期,往後,我們只能以憧憬之念來回味回憶它。

他們之所以幸福快樂是因為兒童時期的全存在中認識多於意志,這種狀態使一切的事物都罩上新奇的色彩。這樣的世界,如沐浴在人生的晨曦中,眼前的一切充滿著蠱惑和魅力。

小孩子純真清澈的眼睛,令人喜愛,而且,偶爾還散發崇高的眼神,有位哲學家說過:「從一個人的神情與目光,可以讀出一種境界。」

拉斐爾就運用這樣的表情,畫出一幅美麗動人的頭像畫,這種純樸純潔可愛高尚的眼神,就是因為他們不含意欲。

精神力的形成遠比應該為自己服務的「需要」還要發達,在這一點上,大自然的辦法是適應他的目的。

因為在這智慧與資訊佔優勢的年代,兒童開始吸取大量的網路資訊,為了將來的需要,無意中做了知識的儲存,他的智慧沒有休憩的活動,把握一切的汲取所知的資訊與知識,全都攬進腦海中,為了來日,做準備周到的儲存。

這情形如同蜜蜂的預感將來的需要,而採集大量的蜜相似。從整個人生來看,人類在青春期以前,所得的見解和知識,確比以後的學習總和多得多。

人在兒童時期,一直都是以「可塑性」為主宰,這種力量完成自己的任務後,實質發生變化而進入生殖系統中,再進入青春期,開始表現情欲,從此,意志就逐漸佔了上風。

以心理特徵來說,從理論的、愛好學習的兒童時期,進入時而如山風般的勁烈,時而沉膩於憂鬱不穩定的青春期,然後又移到熱烈而認真的壯年期。兒童時期還未孕育性欲的本能,所以他們的意欲很穩定,兒童時期特有的天真、睿智及理性等等性格,就是由此產生。

因此,關於兒童時期和天才的類似之處,我們可以從中發現其似曾相識的特質!

從叔本華說過:「實際上,小孩子都是某種程度的天才;天才也是某種程度的小孩子。兩者最接近的特點是表現樸素和崇高的純真,這也是真天才的基本特徵。」更可應證一個論點,每個人與生俱來都有天才的特質,隨著進入青春期以後,逐漸喪失一部分,等到成年以後,面對家庭、工作、家人與小孩的教育,卻自然地淡忘與生俱來天才的特質與本能,到最後,成了平凡平庸的世俗人物。

成功的人一定具有天才堅毅、持之以恆的特質,具有天才堅毅、持之以恆的特質一定是成功的人。

成功一定有方法,失敗一定有原因,從成功的人身上去感受天才的特質,發現就在每個人的身上,這種與生俱來天才的特質與本能,千萬不要白白浪費,發掘它,善用它,激勵它,堅強且持之以恆的奮戰不懈、發憤忘食的精神,久而久之,你將尋覓到你天才的特質與強大的力量喔!

切記!每個人都有天才的特質,善用它,激發成無法阻擋的強力意志吧!你將成為下一個成功的天才!@*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