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印度經濟成長的面紗(上)

人氣 127
標籤: ,

【大紀元8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羅莎綜合編譯報導)金磚四國之一的印度不只是在崛起,事實上它的強大經濟實力與影響力已經快速地在全球展現。印度目前已是全球第四大經濟體,不久即將超越日本成為第三大經濟體。

2006年7月18日外交雜誌登載了一篇由達斯(Gurcharan Das)撰寫關於印度模式的專題。本文對該專題部分內容整理翻譯,讓讀者對印度能有今日的經濟成就的背後原因有更深入的瞭解。

經濟的快速起飛

雖然世界才剛發現印度傲人的經濟成績,但事實上印度的經濟成就早已不是新聞了。印度在歷經獨立後三十年的小幅度成長後,1980至2002年間每年的經濟成長率已達到6%,而2002年至2006年間更高達7.5%,使得印度成為近25年來,世界上經濟表現成就非凡的經濟體。過去二十年來,中產階級的人數增加了4倍(約2.5億人)。貧困者也以每年1%的速度在跨越貧窮線。同期,人口成長則由歷史性的每年2.2%高成長率下降到目前的1.7%,每人平均所得從1980年的$1,178美元增加到$3,051美元。印度目前已是全球第四大經濟體,不久即將超越日本成為第三大經濟體。

印度採用非常獨特的經濟成長路線,即倚賴其國內市場,而非出口;依賴消費多於投資;倚賴服務業甚於工業;依賴高科技多於技術層次較低的工業產品。(DESHAKALYAN CHOWDHURY/AFP/Getty Images)

印度的經濟成長路線非常獨特,它不同於亞洲所採取的傳統策略(出口勞力密集及低價的工業產品到西方國家),印度主要是倚賴其國內市場,而非出口;依賴消費多於投資;倚賴服務業甚於工業;依賴高科技多於技術層次較低的工業產品。此種方式使得印度的經濟不太受到世界景氣的影響,而是隨著其內部市場的擴張而呈現較穩定的情況。也因為是採取消費驅動的模式,使得人民所得的分配情形較平均,印度的基尼指數僅33(美國是41;中國45;巴西59)。而且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中有3至4成的原因是生產力的提升,也充分表現出健康的經濟體質。

探究印度成功的主因,是來自於企業界的努力,而不是政府的協助。印度目前有競爭力相當強的民間企業,正在急速成長的股票市場,以及現代化且及有紀律的金融部門。此外,印度政府自1991年起,也開始推動經濟改革,調降貿易障礙及稅率,取消國家獨佔,廢除對產業相關不合理的限制,鼓勵競爭以及對全球開放市場,改革速度並在加快中。

截至2006年7月7日,印度全國文盲人口為38%。圖為一印度鄉村女孩走在田間小路上去上學。(DESHAKALYAN CHOWDHURY/AFP/Getty Images)

百年來的成長歷程

在獨立前的半個世紀,印度的經濟是停滯的。1900-1950年間,每年的平均經濟成長是0.8%,與人口成長比率相同,導致平均每人所得實質上並無增加。在獨立後,經濟成長有了起色,1950-1980年間平均是3.5%,但同期人口也快速成長,故實際上平均每人所得的年成長率只有增加1.3%,印度人無奈的叫它為「印度式成長率」,之所以會有如此的結果,必須歸因於總理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以及他的女兒總理印吉拉-甘地(Indira Gandhi)所採行的費邊社會主義政策,而他們的執政期間是印度最嚴重的經濟黑暗期。

1980年代,在總理拉吉夫-甘地(Rajiv Gandhi)的努力下,政府對民間部門的態度才開始有了轉變。採取溫和式的自由改革,特別是降低邊際稅率以及關稅等,使得經濟成長增加到5.6%。但1980年代所採行的政策因過度擴張浪費,使得1990年代初期面臨到嚴重的財政危機;而所謂危機即是轉機,為解決該次危機所啟動的1991年重大改革,終能讓印度融入全球經濟中,而奠定今日高成長的良好基礎。這些改革的主要規劃者是當時的財政部長曼莫漢-辛格(Manmohan Singh),也就是現任的總理。他採取的措施包括:降低關稅及其他貿易障礙、廢除工業產品的許可、降低內地稅率、貶值盧比、鼓勵外來投資,以及取消貨幣管制等。雖然這些措施大多是漸進的,但卻是一個決定性的轉折點,經濟馬上轉好,成長率增加、通貨膨脹降低,出口及外匯準備增加。

海拔4545米的中印乃堆拉(Nathu La)關卡在凍結44年後於2006年7月6日重新開放。(STR/AFP/Getty Images)

特殊的改革路線

印度從1991年起大幅改善其競爭力,所推行的重大改革包括:電信改革、調降利率、高速公路及港口均獲得改善、房地產市場也更加透明化。現在已有超過100家的印度公司市場資本超過10億元以上,而且部分公司,如Bharat Forge、Jet Airways、Wipro Technologies 等,即將成為世界級品牌。透過股票市場外國人已對超過1,000家印度公司進行投資。Fortune 500大公司中已有125家在印度設置研發基地。高科技工業已起飛。所有的這些改變也讓銀行部門更加健全,即使印度的國營銀行迄今均未民營化,壞帳占所有貸款卻不到2%(中國則是20%)。

目前,成長的動力是來自於服務業及國內消費。消費占印度國民生產總值(GDP)64%(歐洲58%;日本55%;中國42%)。印度經濟發展的特殊地方在於,高成長卻沒有勞力密集型工業的改革,使得數千萬印度人仍然鄉村貧困的生活。而中國以出口玩具、成衣而創造了許多的低技術工業機會。

分析家們在觀察,印度的成長模式是否會由農業經濟直接躍升到服務業經濟,跳過工業;而世界各經濟體的發展過程實際上都是歷經由農業到工業再到服務業的循序漸進過程。印度在工業方面的表現較弱,服務業目前已佔GDP50%以上,農業占22%,工業僅佔27%(中國則占46%)。而在工業方面,印度的強項在於高科技的製造。

印度之所以未能達到一個較廣泛的工業轉型,部分原因是錯誤的政策所造成。在印度獨立後,Nehru嘗試進行國家指導的工業改革,但因他不信任民間部門,故他決定以政府來取代企業,而一如預期的該做法失敗了。

新德里一工人在三星電子組裝綫上。(MANAN VATSYAYANA/AFP/Getty Images)

對印度而言,在短期間內改善大量農村貧窮最好的方法是推動第二次綠色革命。不像工業,印度在農業方面具有相當的競爭優勢,有大量可耕土地、充足的陽光及水。然而要達到此目的,則必須將小耕農轉變為農業綜合企業,並鼓勵民間資金由城市轉向鄉村地區,必須將繁複的配銷管制廢除,允許大型零售商直接與農民訂合約,投資灌溉,以及整合小部分的持分者。

經濟發展的歷史顯示,在西方所經歷的工業革命總是由單一產業起領導作用,如英國是紡織出口,美國是鐵路。印度也可以找出一個讓經濟起飛及轉變的引擎:來自世界上其他國家公司的外包白領服務。軟體及商業流程外包出口由零成長至200億美元,2008年可望達到350億美元。而此項服務是否能持續維持高度成長,必須取決於印度的教育制度是否能培養出優質的說英文的畢業生。同時,高科技工業也是印度的強項,正在擴展中。或許在10年內,「世界工廠」的中國以及「世界辦公室」的印度之間的差異會慢慢縮小,因為印度的工業及中國的服務業都會有更好的發展前景。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李家同:經濟起飛——我們值得引以為傲的事
風水理論和流派
歐元區經濟成長率創六年來新高
巴西農牧業防疫系統缺失多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