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文學

在鄉村行走——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南方農村(六)

蒼白的鄉村教育(1)

【大紀元9月24日訊】「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是句老話,但在而今的農村,仍能經常聽到。這話,難免被眾多的城裡人想當然地認為是農民很懂得讀書作學問的重要性。實際並非如此,而是鄉下人有種傳統的意識:讀書,才能改變他們的命運。

除了廣東和海南少數地方仍有少數鄉下人家覺得女孩讀書沒多大必要外,其他南方農村的家庭,不管男孩女孩,只要孩子懂事那天起,父母就開始反復向他們灌輸讀書的重要性了。

過去充斥鄉間的私塾現在很少見了。原本湖南平江鄉下還有不少私塾的,但當2003年冬天80歲的朱執平老人關閉自己開辦50年的私塾後,號稱在華夏大地存活了2500年的私塾就再也沒了蹤影。不過,沒私塾了,但每個村莊,卻一般都會有所小學。

平原和丘陵地帶的農村,不少新修起了兩層小樓作為學校校舍。經濟發達的地域,居然還有用上空調配置了電腦的。但即便這類學校,除了教學樓外,基本上沒別的建築了。城市學校司空見慣的試驗樓、圖書館等配套設施根本沒影子。而那些生活在山區鄉間的孩子,一般只能是在低矮的平房裡讀書外,這其中有幾近半數的學校還是破舊的屋子,更至於還有在古老的祠堂裡上課的。在浙西山區,我看到有孩子們坐在一間想必有上百年歷史的老祠堂前廳朗讀課文。祠堂沒牆,難以想像冬天到來時,孩子們如何在凜冽的寒風裡唸書?

由於計劃生育多年來的廣泛開展,每個村的小學校裡,就讀的人數越來越少 了。不得已,許多相鄰的村莊學校開始合併起來集中辦學,以減少教育支出。數個村落集中起來統一辦學,這對於節約師資力量是件好事,但隨之新問題也出現了。因為有不少地方的孩子竟要到離家十多里地的學校去讀書,每天來回幾十里路,孩子辛苦不談, 路上的安全也難免令父母老師擔憂。還有,以往就在本村讀書,中午可以回家吃飯休息。現在路途遙遠,顯然不能回家吃飯,學校就要求孩子交一定的伙食費用,這對於那些本來就夠窮的農戶來言無疑又添加了新負擔——湖北恩施一個農婦向我抱怨:「讀書越來越貴了,明年還要加錢的話,我家妹子不讀了。」她那9歲的女兒在隔了兩個村的小學讀三年級,學校收取了她的「中餐費」後,又收取了一種名為「安全費」的錢。這筆「安全費」,實際上應叫「接送費」 (實際上每月才3元錢),因為孩子們去讀書的路上,有被野狗咬傷、被突如其來的山水沖到溝裡去的。為了保障孩子們的安全,學校乾脆請了個人一路接送十多個孩子的上學放學。這名「安全員」的工資自然得由家長們支付一部份了。

@

———節選自《在鄉村行走——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南方農村》

作者簡介:

蔡成,中國青年作家,現居海外,在中國大陸、台灣、美國、澳大利亞等地共發表近200萬字作品,長於散文、隨筆創作,已出版有《左手跟右手下棋》、《花花草草與人生菩提》、《情人看招》、《生命向左轉彎》等散文、隨筆集。

2002年開始,蔡成懷著社會憂慮之心,從繁華的深圳出發,先後19次前往福建、湖南、江西、安徽、廣東、湖北、廣西、浙江、上海等省市農村,開始「風土中國」系列叢書的創作,接觸過中國農村成千上萬的農民,通過文字記錄和照片拍攝的形式,與 120多位生活在最底層的中國農民開展面對面的直接採訪,先後成書《在鄉村行走——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南方農村》、《地工開物 ——追蹤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老江湖——追蹤神秘的傳統江湖術》、《角落—— 99個民間人物的背影》等四部著作。其中《在鄉村行走——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南方農村》一書的刪改版已在中國大陸公開出版,引起眾多憂國憂民人士的關注。《廣州日報》、《深圳商報》、《城市晚報》、《解放日報》、《新民晚報》《揚州晚報》、《海南日報》、《中國新書》等報刊雜誌曾進行報導和激烈討論。與此同時,由於該書以照片加文字的形式,平面直觀、真實深入地揭示了中國農村的現狀與存在的大量問題,因此受到指責和批駁,被指為「無視改革開放後中國農村的飛速發展」,有對 「三農問題」擴大化之嫌,是否定中國農村改革成功的抹黑之作。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