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鳴:集結號響過,和平鴿能否飛起?

張鳴

標籤:

【大紀元12月31日訊】電影《集結號》的確是個好看的片子,有震撼的戰爭場面,入微到位的人物刻畫,逼真的特技效果,雖然有些地方看起來不免讓人想起斯皮爾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好人堆裡也有個因膽怯而走不動路的人,解放軍的服裝,由於事先交待了扒了俘虜的軍裝(屬於美軍的剩餘物質),因此怎麼看每個人的打扮,都像奧哈馬海灘的美國大兵,但是,整個片子還是挺中國的,因為關鍵時刻,總忘不了施放垂淚瓦斯,讓你眼圈不紅都不行。

影片的背景,是歷史上曾經發生的「決定中國命運」的大戰,國共兩黨,利用戰後大量的剩餘軍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打了一場規模和烈度都可以跟二戰媲美的戰爭,在中國歷史上,這場持續近四年的大戰,不僅僅戰爭規模大,而且使用的武器現代化程度最高,自然,戰場上死的人也最多。這場戰爭,在勝利者一方,堪稱戰爭藝術的傑作,過一萬年,當戰例講,都有的可說的,但是,如果站在中國人的角度來看,如此大規模的同胞間的廝殺,血肉橫飛,你死我活,幾十年過去,畢竟還應該想點別的什麼。

沒錯,我們必須認賬,在勝利者看來,對手是反動派,是阻擋歷史前進的東西,因此,必須乾淨、完全、徹底地消滅之,借用影片裡的一句台詞,一個說,你殺人太多,念(指唸佛)也沒有用。另一個回答說,我殺的都是反動派。言外之意,反動派不是人。不過,這種語境,理所當然,是戰爭發生當口的事情,為了動員,為了打贏,不得不往狠了說。仗打完了,死的都是中國人,在失敗者一方,上面也許有意識形態的信念,但是戰死的炮灰,絕大多數隻是炮灰而已,他們並不知道為什麼要去赴死。戰爭相互廝殺的雙方,其實都是同胞兄弟,事實上,有的真是一個村的人,有血緣關係,甚至親兄弟,哥哥當了八路,弟弟變成了國民黨兵。

應該說,這場戰爭,國共雙方戰死沙場者,在很多情況下都是一筆糊塗賬,纍纍填溝壑者,姓甚名誰,甚至連數目都是稀里糊塗。沒辦法,儘管那場戰爭在中國歷史上的現代化程度很高,但那時的中國,畢竟還是一個黃仁宇所說,無法用數目字管理的國度,死人死成糊塗賬,也是沒轍。可是,死的炮灰,都是成年人,每個人背後,都有自己的桑梓和家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出生都有名有姓,現在都變了無名」,只是是因為戰爭,這種情況不僅這邊如此,那邊也如此。但是,每個人的真實存在,其實是泯滅不了的,也就是說,這些人在這個世界上生活過的事實,是消滅不了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戰爭的雙方,都是人,對於國共內戰而言,都是中國人,活生生的中國人。

我們看到,在《集結號》裡,勝利者一方的戰士,人性得到了展現,有血有肉,有缺點,甚至都知道害怕了,不再像過去的戰爭片,戰士只是革命理念的體現者,更多地像抽象的符號。可是,戰爭失敗一方的戰士,卻依舊像一個個模糊的影子,只供我方的戰士射殺和毀滅,這些人,如果還是人的話,連動作和驚叫都那麼一致單調而且重複。在事實上,當年勝利一方的戰死者,還可能有個安身之所,各地還有很多紀念碑,但是失敗一方的戰死者,往往連屍骨都不知在什麼地方。

無論如何,發生在幾十年前的那場中國人之間的大廝殺,是應該反思的,僅僅反思到不把戰爭變成遊戲乃至兒戲,多少展現一點戰爭的殘酷,還是遠遠不夠的,沒有對人性的拷問,沒有對人在戰爭中無奈命運的悲憫,無論場面多麼感人,英雄主義的悲歌響遏行雲,還是令人感覺,比起別人的電影界來,我們還是差了點什麼。同胞殘殺的悲劇,也許還是不能避免,和平鴿,最終還是不會被《集結號》喚來的。

轉自《新世紀》(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被撤職人大系主任:高校衙門化黑社會化
張鳴——離開人大後你會更像一個男人
「張鳴事件」、「最牛的釘子戶事件」與公民社會
系主任撤職案  凸顯中國學術與行政矛盾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