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王守仁为小吏安葬,并哭歌送行

明代的王守仁(1472-1528年),余姚人,弘治十二年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在明代的思想界、哲学界影响很大,世称“阳明先生”,弟子遍天下。他为官刚正不阿,因上书营救戴铣、薄彦徽,得罪了宦官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时,适有小吏主仆三人,来自京师,死于附近的蜈蚣岭。他为之收葬,并写下这篇《痤旅文》。

文中通过对小吏客死异乡的哀悼,表达了对边地下层小吏的同情,反映了自身遭受贬谪的忧愤。首段简介事情的由来,继而以浓墨重笔抒写感情,把死者的不幸与自己的命运紧密结合,相互对比,在说理中饱含感情,在抒情中渲染景色,使人如见当年西南地区的凄苦与荒凉。语言自然朴素,不事雕琢。末了两首《楚辞》体的哀歌,托言安慰,实多感怆,而音调哀婉,留有“言尽而情长”的余味。现将这篇文章,今译如下:

在明朝正德四年秋季的某月初三日,有一个吏目(明代设职吏目,属于小吏,掌管文书、出纳等事),从北京来到贵州的龙场驿(龙场县的官府接送站),不知他姓甚名谁。身边带着一个儿子和一个仆人,将要上任,路过龙场时,投宿在一户苗族人家。我(王守仁自称,下文同此)从篱笆缝隙中间望见他,当时阴雨昏黑,想靠近他打听北方的情况,没有实现。

第二天早晨,派人去探视,他已经走了。将近中午的时候,有人从蜈蚣坡那边过来,说:“有一个老人死于坡下,旁边有两个人,哭得很伤心。”我说:“这一定是那个小吏死了。可悲啊!”傍晚,又有人来说:“坡下死了两个人,旁边有一人,坐着叹息。”问明他们的情状,方知他的儿子又死了。第二天,又有人来说;“看到坡下堆了三具尸体。”那么,他的仆人又死了。唉,令人伤心啊!想到他们的尸骨,暴露在荒野,无人认领,于是,我就带着两个童仆,拿着畚箕和铁锹,前去埋葬他们。两名童仆,脸上流露出为难的情绪。我说:“唉,我和你们,本像他们一样啊。”两名童仆怜悯地淌下眼泪,要求一起去。我们三人,于是在旁边的山脚下,挖了三个坑,把他们埋了。随即供上一只鸡、三碗饭,一面叹息,一面流着眼泪鼻涕,向死者祭告说:唉,悲伤啊!你是什么人,什么人啊?我是此地龙场驿的驿丞、余姚王守仁呀。我和你都生长在中原地区,我不知你的家乡是何郡何县,你为什么要来做这座山上的鬼魂啊?

古人不会轻率地离开故乡,外出做官也不超过千里。我是因为流放而来到此地,理所应当。你又有什么罪过而非来不可呢?听说你的官职,仅是一个小小的吏目而已。薪俸不过五斗米,你领着老婆孩子亲自种田就会有了。为什么竟用这五斗米换去你堂堂七尺之躯?又为什么还觉得不够,再加上你的儿子和仆人啊?哎呀,太悲伤了!你如真正是为留恋这五斗米而来,那就应该欢欢喜喜地上路,为什么我昨天望见你皱着额头,面有愁容,似乎承受不起那深重的忧虑呢?

你一路上冒着雾气露水,攀援悬崖峭壁,走过万山的峰顶,饥渴劳累,筋骨疲惫,又加上瘴疠侵其外,忧郁攻其中,难道能免于一死吗?我固然知道你会必死,可是没有想到会如此之快,更没有想到你的儿子、你的仆人也会很快地死去啊。都是你自己找来的呀,还说它什么呢?我不过是怜念你们三具尸骨无所归依才来埋葬罢了,却使我引起无穷的感怆。唉,悲痛啊!纵然不葬你们,那幽暗的山崖上狐狸成群,阴深山谷中粗如车轮的毒蛇,也一定会把你们吞在腹中,不致长久的暴露。你已经没有一点知觉,但我又怎能安心呢?自从我离开父母之乡,来到此地,已经三个年头。历尽瘴毒而能勉强保全自己的生命,主要是因为我没有一天怀有忧戚的情绪啊。今天忽然如此悲伤,乃是我为你想得太重,而为自身想得很轻啊。我不应该再为你悲伤了。

我来为你唱歌,你请听着。我唱道:

连绵的山峰高接云天啊,飞鸟不通,怀念家乡的游子啊,不知西东。不知西东啊,顶上的苍天却一般相同,地方纵然相隔甚远啊,都在四海的环绕之中。想得开的人儿到处为家,又何必守住那旧居一栋?魂灵啊,魂灵啊,不要悲伤,不要惊恐。

我再唱一支歌来安慰你:

们都是离乡背井的苦命人啊,外夷语言听不懂,性命没指望啊,前程一场空。假使我也死在这地方啊,请带着你子你仆紧相拥,我们一起遨游同嬉戏,其乐也无穷。驾驭紫色虎啊,乘坐五彩龙,登高望故乡啊,放声叹息长悲恸。假使我有幸能生还啊,你尚有儿子仆人在身后随从;不要以为无伴侣啊,悲悲切切常哀痛。道旁累累多枯塚啊,中原的游魂卧其中,与他们一起呼啸,一起散步从容。餐清风,饮甘露啊,莫愁饥饿腹中空。麋鹿朝为友啊,到晚间再与猿猴栖一洞。安心守分居墓中啊,可不要变成厉鬼村村寨寨乱逞凶!

文章为结尾,是希望死者的亡魂,不要感到哀伤孤苦,并劝戒他们“安分守己居墓中,不要变成厉鬼”到处危害百姓。这正是作者安葬他们的目的。作者的民胞物与、大仁大义的心怀,昭若日月,实在令人感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