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异的蔡哑子

作者:郑念行
font print 人气: 1506
【字号】    
   标签: tags: , ,

常州有一位生来就不能讲话的人,姓蔡,名字忘记了,人们都叫他“蔡哑子”。他家世代居住在城北面的青山庄。 因为家境贫困,他就以行乞为生。

蔡哑子没有什么本事,乞丐们都看不起他,只有许道士对他很照顾。过了好长时间,许道士死在朱家村, 身上留有致命的伤痕。许家人就向官府告发,说许道士的死是朱某谋害的。朱某因此被拘捕入狱,并被判处死刑。人们中有的说:“许道士就是朱某杀害的,罪该当死。”有的却说:“朱某恐怕是被冤枉了。但不知实情是怎样的。”

有一天,蔡哑子来到朱家村。村里的人对他说:“哑子,你过来,给你吃的。”蔡哑子忽然瞪着眼睛大声说:“我是为朱氏昭雪冤案来的,没有时间到你这里讨吃。”村里的人们都很震惊。当时,因为许道士的案件,朱家已把家产荡尽,再没有什么办法可想了。有人就对哑子说:“这件事关系到人命,你不是开玩笑吧?”哑子说:“到了官府里,我能把事实的真相讲清楚的。”

于是,朱氏家族里的人和邻居、保人等几百人,一起带着蔡哑子进城去。常州太守李公坐在公堂上,讯问蔡哑子。蔡哑子说:“杀人者是许雨公,和朱某没有什么关系。”他有根有据地讲述了事情的全部经过。太守就当场签发命令,拘捕了许雨公。许雨公当时正在瓜棚里,跟朋友们避暑,赌钱;许雨公被拘捕到案后,一经审问,就招供了。太守就立即释放朱某出狱。

当初,许雨公和朱某为一桩生意互相争夺客户,许雨公没有得手,因此设下计谋,带着许道士到偏僻的地方,打死了他,用车拉着许道士的尸首,放在朱某门前。这件事办得很隐秘,唯独没有避开蔡哑子,因为蔡哑子,生来就不能讲话,所以许雨公就没有提防他。

朱某被释放后,为了感激蔡哑子的救命之恩,来到乞丐群中,想找蔡哑子表示谢意。乞丐们说:“咳,蔡哑子已经死了。”并说,正是朱某出狱的那一天,他死去的。蔡哑子从来不会讲话,在人命关天的时候,他突然能够讲话了。等他讲出真相,救了好人以后,他就立刻西归了。这件事,引起了人们很长时间的思考!

正是:

神目如电万事明,
主持正气铲不平。
哑子生来不讲话,
歹徒对他未挂心;
天叫哑子讲真相,
当即救下受害人。
完成使命归去也,
留给后人细思忖!

(事据清代袁枚《子不语》)@*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国许多老人们都说人干了伤天害理的事要遭天打雷劈的。今天很多受无神论影响的人不相信做坏事会有报应,其实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有许多善恶报应的事实,只是今天的人们多用偶然去解释它。这里讲的就是一个在历史上发生的雷击罪人的故事。唯愿世人亲善良远邪恶,前程似锦。
  • 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曾传唱过一首名为《苏武牧羊词》的歌曲, 此曲约产生于辛亥革命后三、四年。传说作者是北京一位中学教师。其中“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这句歌词尤其激励人心。此歌内容采自古代历史故事:汉武帝时,中郎将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单于囚禁冰窟逼降,他饮雪吞毡,坚决不从。后来又把他遣送到北海边上牧放公羊,说要等公羊产奶之后才能放他回朝。苏武不顾威胁利诱,不怕艰苦折磨,坚持十九年而终不屈服。今天我就讲一讲“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的故事。
  • 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火星侵入心宿,这种天象象征着帝王有灾。这时又逢有陨星坠落在东郡,落地后变为石块,有人在那块石头上刻了“始皇帝死而土地分”之句。秦始皇得知这消息,就派遣御史挨家查问,没有人出来承认,便命令将居住在石头附近的居民,一概杀死,并将陨石焚烧销毁。
  • 古人十分注重仁义道德,答应别人的事情,就会信守诺言,所以有“一诺千金”的成语。而且古人常说﹕“受人点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就是说受到他人的恩惠,应该想着回报,不能忘恩负义。《太平广记》中就有这么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在唐朝末年,郑畋和西门思恭之间注重仁义的事迹。
  • 崔浩的父亲崔玄伯被北魏开国皇帝拓跋跬所用,初任为黄门侍郎,以后参与军国机要,草创制度,官至吏部尚书,封白马侯。
  • 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配剑,其时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你的配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素有大志,那时杀人也要报官偿命,能够随便杀人吗?韩信心无所动,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史书上称“跨下之辱”。
  • 大禹泣囚
      
    五帝时期的大禹,为治水患,三次经过家门而不入,一心治理洪水,脍炙人口,感人至深,造福后世,功劳让人难以记忘怀。他称帝后也被称为圣明的君主。
  • 这是一篇孝心感召的故事,被收入二十四孝中。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百善孝为先”,王祥的至诚孝心也使他得到了后福,体现出“积善之人,必有余庆”,“善有善报”的传统理念。
  • 中国传统文化中贯穿着“积德行善”,“助人为乐”的内涵。诸如“善有善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等等。下面就是一则“祖上积德,荫于子孙”的故事。
  • 唐朝时,有牛生从河东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过华州时,在一个乡村小店里投宿。那天下大雪,牛生让店主人烧汤、烙饼,一会儿有一个人衣衫褴褛,也来投店。牛生怜悯他,要和他一起分吃,那人说:“我穷的弄不到钱,今天空着肚子走了一百多里路了。”连着吃了四、五碗,之后躺在牛生床前的地上睡着了,鼾声象牛叫。到五更天时,那人摇醒牛生,连连催促说:“请相公到门外来一会儿,我有重要的事要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