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辉】今人过大年缺失了古人的何种情怀?

人气 3
标签:

【大纪元2013年02月09日讯】又是一年中国传统新年到。阖家团圆、除夕守岁、看电视、放鞭炮、吃饺子、走亲戚拜大年……成为了当代绝大多数中国人的选择。很多中国人甚至认为,自古以来,除了看电视,古人也是这样过大年的。事实并非如此,在笔者看来,同古人相比,当代中国人过年缺失的恰恰是最为重要的一些情怀。

不妨先看看古人是如何过大年的。笔者以北宋为例。古时,通常每年进入十二 月(即腊月),就开始有了过年的气氛。“腊”在古时是祭祀的意思,《说文解字》说“腊,合也,合祭诸神者。”早在商代,中国就有连天地、神灵、祖先一起祭祀的习惯,叫做“合祭”。一年春、夏、秋、冬四次大祭,其中以十二月的冬祭规模最大。从周代开始,便把十二月叫做腊月,将举行冬祭这一天称为“腊日”。冬季祭祀的主旨是一年即将结束,感谢神明让自己丰衣足食。

到了腊月初八,除了街上手持佛像、挨家挨户宣扬佛法的僧尼外,各寺院还举行浴佛会,并做腊八粥分与众僧和信众。喝腊八粥的习俗则源于佛教,为的是纪念其创始人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吃了牧羊女用苹果糯米团子煮的粥,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官府和民家分别举行祭灶仪式,祭拜“灶王爷”,从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中可知,祭灶的供品十分丰富。民间认为灶神监管、看护着一家人,到了腊月二十三要上天汇报。至除夕再贴上新的灶神像,叫“迎灶神”。而在祭灶神的这天晚上,宋朝人还要在床底点上灯,意思是照亮黑暗处,驱走虚耗鬼。

从腊月二十三到除夕间为“扫尘日”,家家户户都要打扫房屋,清洗各种用品,好干干净净地迎接大年。原因是这时候诸神上天去了,平日里扫帚不敢动的地方(怕亵渎无处不在的神灵),这时候都可以清扫了。

除夕这一天,对于北宋皇帝而言,也是一个难得轻松的日子。皇宫中 要举行盛大的迎神驱鬼的“大傩式”,人们戴着不同的假面具,沿街游行。午夜时分,宫中的爆竹声连周围的百姓都可以听得见。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 除夕这一天有两件重要的事情,一是年夜饭,二是守岁。

“鱼”是年夜饭中不可缺少的一道菜,寓意“吉庆有余”、“年年有余”,餐桌上的酒在北宋时期流行的是祛风散寒、避除疫病的屠苏酒。北方则还有午夜吃饺子,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之意。燃放爆竹也是在午夜时分,目的还是驱除鬼怪。

在燃放完爆竹后,人们回到屋中的第一件事就是举行隆重仪式拜天地、迎接诸神下界、贴门神、请灶神像和祭祀祖先。这不仅表明古人对神佛的虔敬,更是古人对孝道的表达和对传统道德的继承。这天晚上,大人们还要给小孩子压岁钱。之后,一家人大家继续围坐在一起,聊天、游戏,通宵达旦,谓之“守岁”。

不过,除了年夜饭和守岁外,除夕这天正午就要开始在佛堂摆齐供品,燃蜡点香,俗称“起香”。从此时起香火不可中断,直到初五。

正月初一一大早,老少黎明即起,整肃衣冠,点香烛放爆竹,开大门,设斋果茶酒于庭,拜天、地、祖先,称“新年开门大吉”。此后,人们开始互相庆贺,谓之“拜年”。在北宋首都开封,这一天是出奇的热闹,街道上立着许多彩棚,出售各种东西,还有歌舞百戏等。而皇宫中则在这一日举行盛大的朝会,皇帝接受大臣及外国使节的朝贺。

起源于西汉的元宵节在宋朝是五天,即从元月十四 日到 十八日。元宵节期间,当然街市上少不了的是花灯,大概有数十万盏,花灯上大多绘制的是神仙人物, 流光异彩,甚是漂亮。开封更是热闹无比,歌舞乐声、嘈杂声绵延十多里。皇帝则在十四和十六日来到宣德楼,与民同乐并接见百姓。此外,开封城内的寺院全部开放,供百姓烧香敬佛。

从腊月初八开始到元宵节结束,中国传统新年才正式结束。虽然历史上诸多王朝在庆贺新年的习俗略有不同,但北宋还是可以作为代表,让今天的我们可以从中一窥究竟。从以上的描述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古人过大年带有厚重的文化内涵,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基本上是围绕着感恩过去一年来神明的保佑、为来年祈福以及祭祀祖先、追溯传统等。

而这正是源于“天人合一”、“敬天祭祖”的中国传统文化。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信仰,所以古人懂得以谦卑、知足的态度对待生活,并感激上天的恩赐。今天的中国人有多少懂得这一点的呢?而且,传统上民间的祭祀内容主要在于表达对神的恭敬、感恩、反省和许愿,即使许愿,也是许诺多做善事,希望得到赐福满足所愿;而今天中国人祭拜除了求财、求官、求名、求平安,还有多少人懂得感恩和反省呢?

无疑,造成今日国人在过大年时恭敬、感恩、反省情怀缺失的,正是不信天地鬼神、叫嚣着与天斗与地斗的中共。缺少了古人对于神佛敬仰,不信善恶有报、不信天理昭昭的今人,即便追随古人的形式,又如何能得到上天的护佑?

相关新闻
传统习俗异曲同功 日本年VS中国年
正月十五闹元宵
郑欣然:“五福临门”有门道
华人海外过大年 精简不缺气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