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传汉字

神传汉字看人生运道 (七) 亲道上篇

【大纪元2014年12月05日讯】“父道掌握人纲常,求贪羡名不久长,子孙贤能德不亡,代代相传好儿郎。”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孩子从小没有依循的礼仪规矩就不成体统,也可以说不能承继体系与道统,那么做人必然没了方针、乱了传承,不只影响私己之一家还关乎民族文化的存续。

甲骨文上的父有许多种形状,不管形状如何,都像是用一只手拿着一个直竖的一,其意或曰“道”或曰“戒尺”,可称为“父道掌握人纲常”的意思。说文解字上如此说“父”这个字:“矩也家长率教者又举杖”真是与“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相互辉映。《孟子·离娄上》说了:“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明目精巧的师傅要培养出精艺的工师,也都需要训练他们的徒弟“其心要能谨守规矩”,这跟父亲教育孩子的道理如出一辙。

现在的父亲忙着生计,也忙着送孩子去学这个、补那个,不亦累乎。曾有个小学老师告诉我一个故事,说他亲戚的孩子早早就被父母送去收费不菲的英语补习班,以图能早日打下未来成功的基础,但没想到这孩子学了一阵子之后,有一天因为规矩不好被身为医师的父母管教了一下,却换来孩子用英语顶撞父母,让这对高知识份子的父母气急败坏,头顶上的天黑了大半,心里也凉了大半截。但如果往好处去看,这正是父母检验自己在教育小孩成功的基点上是否妥当的好机会。

近年来许多人针对科技发达,但道德沦丧的现象,提倡着让孩子从小学学古代蒙学的《弟子规》,有些企业界也在征选人才的重要大计上希望找到符合《弟子规》规范,德才兼备的员工。

华夏先祖自西周或更早即对于教育十分重视,先起于王室贵族后普及生民百姓,因之蒙学教材就极被关心。只可惜后至先秦汉魏六朝所遗留下来的不多见。为世所知者有李斯的《仓颉》,赵高因其书法技巧其著作《爱历》也成识字教材还有胡毋敬的《博学》。在汉初这三者被合编为平民之家的识字教材,统称为《仓颉篇》。到了南北朝的梁武帝欲使皇子能学书法与识字,命人拓印了王羲之墨宝中不同的一千个字,让其子嗣临摹学习,后因杂乱困难而找了时任敕员外散骑侍郎的周兴嗣,示以“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周侍郎一夜完成使命却也白了黑头。《千字文》四字一句,对仗工整,天文地理、人伦道德、典章制度、历史掌故、修身治齐之道无ㄧ不含,在当时不但完美符合了书法与识字之需,此经世之作也至今流传。

唐宋之后因推行科举,平民教育兴起,蒙学更为兴盛,其中成书于北宋的《百家姓》和相传宋代王应麟所编,后经明清补缀的《三字经》与《千字文》,并列为蒙学三百千,《三字经》内述三纲五常又十义、五谷六畜生活事、四书五经历朝史,显宗扬名勤奋学等等。直至清朝康熙年间的李毓秀再作《训蒙文》后经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虽然,制定规矩、背诵蒙学都是外在素材,如何养育心性,将养分丰富的外在素材,咀嚼涵养成为内化而不易变的德性就得要有身教了。汉文帝刘恒是中国史上的三大明君之一,他以仁德为基本,用无为而治理,但他的身教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帝鉴图说》中明示《汉史》的记载当时有人进献一匹千里马,文帝婉拒道:“天子行幸,有鸾旗导引在前,有属车护拥于后。或巡狩而吉行,一日不过五十里而止。或征伐而师行,一日不过三十里而止。朕骑着这千里马,独自个先往何处去?”下诏拒之。千里马尚不能动了文帝的显耀之心遑论其他。在位二十三年中没有增加其为代王时候的宫室林园与服饰车驾,要耗资百金黄金的露台工程也因念及百姓生活而不起造。

龙袍皇服以粗厚为准,连深受宠爱的慎夫人也不得长衣拖地、帏帐亦无彩绣。文帝还将保卫自己的军队撤销,让马匹移交给驿站使用。连身后事都明定陵墓一律用瓦器,不准用金属做装饰,不修高坟,不扰百姓。连赤眉军都知文帝陵墓没有值钱之物,而避过赤眉之乱得以保全。他的身教让汉朝出了文景之治的盛世,为西汉初年政局动荡,经济虚败的局面带来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留下“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寝息、海内安宁,家给人足,后世鲜能及之”的美誉。

所以在忙忙碌碌的汲营中,现代的父亲或许需要静下心来,想想古代蒙学与皇家盛事时父亲形象的远大眼光和拘谨小节的用心,或才能培养出能面对快速国际化又逐渐回归传统人伦要求的新人才。末以诗为记:“父职天降宽大道,莫将小儿唯利图,世代典范在夙昔, 开创新局不骄傲。”@*

责任编辑:陈紫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