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同一屋檐下” 讲述下东城移民故事

11月1日起向公众开放 展现三个移民家庭故事 包括一户香港来美的华裔家庭

人气: 26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017年10月09日讯】(大纪元记者蔡溶纽约报导)作为全美第一家展现“城市移民生活面貌”的移民博物馆除了原址外(果园街97号),经过三年的策划,位于果园街103号的新展“同一屋檐下”将于11月1日向公众开放,“同一屋檐下”将展现华裔移民家庭在内的三个移民家庭的故事。

19世纪中叶,大量移民涌到纽约,廉价公寓应运而生,当中不少集中在下东城区,因为新移民经艾丽丝岛入境后的第一站就是下东城。一时间,这里聚集了德裔、意裔、犹太裔、波多黎各裔、华裔等移民,也因此成为纽约首个文化熔炉,至今还存留着纽约最早的房屋。

在这种背景下,当时市政府发明了出租公寓楼(The Tenement),将单家庭住房分隔成多家庭的居住空间,这一创举构成了下东城住房的特色景观。到1920年代,下东城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居民区。当时的楼宇内,甚至有一家十来口挤住在一间325平方英尺的公寓里;大街上,则挤满了争抢活动空间的行人、小商贩、鱼贩、小贩、马匹和手推车等,煞是热闹。

结果,意大利和犹太移民受不了这样的拥挤,借着布碌崙大桥和地铁,搬到布碌崙或布朗士居住。在1940年代后期,一大批犹太大屠杀的幸存者来到这里,看到这里的犹太教堂和犹太商家,就定居下来,波多黎各人则在50年代来到这里。就这样,老移民搬走、新移民一批接一批又不断涌入,直到后来华人大举搬入。因此下东城不同时期由不同族裔为主导的移民占据。

1965年10月,在自由女神像的脚下,时任总统约翰逊签署《哈特-赛勒法案》(Hart-Celler Act),取消1924年“国家起源法”的配额制度,改变以往倾向东欧移民的政策,推动移民来源多样化,立即为亚洲、欧洲、中东和非洲的新移民打开了美国的大门。

七千多位移民住过的廉价公寓

位于下东城果园街(Orchard St)97号的廉价公寓博物馆(Tenement Museum)也被称为移民博物馆,这栋五层砖楼的老房,在1863年和1935年间曾经居住过来自20个不同国家的移民,达7千多人,正是这一时期特点的反映和表现。

而果园街103号的新展览则展现二战后的移民来美生活,三个家庭分别是1950年代二战后从欧洲逃到美国的犹太家庭,1960年代生活在下东城社区的波多黎各家庭,以及1965年从香港移民来美的黄女士一家,这个香港家庭有四个孩子,父亲在华埠餐馆工作,母亲在服装工厂当缝纫,是典型的早期华人移民的选择——男的做餐馆,女的去衣厂。

早期的犹太及意大利新移民工作也是以制衣为主,1950年代后由香港移民取而代之。

上述的三个移民家庭中,每个家庭都有一位家长在服装行业工作。博物馆为此在公寓展览中复原黄女士母亲的车衣工作,摆上古老的缝纫机,工作人员用这些道具、搜集到的以前租户的资料、纪录和照片,带领参观者穿越不同的房间、体验新移民早年的真实生活状态,重现纽约市的过去,映现纽约市的现在。

据指出,该展览从10月份开始,每天有一次免费预览,有兴趣人士可以致电博物馆:877-975-3786,也可浏览网站(www.tenement.org)了解更多详情。◇

责任编辑:李真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