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同一屋簷下」 講述下東城移民故事

11月1日起向公眾開放 展現三個移民家庭故事 包括一戶香港來美的華裔家庭

人氣: 26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7年10月09日訊】(大紀元記者蔡溶紐約報導)作為全美第一家展現「城市移民生活面貌」的移民博物館除了原址外(果園街97號),經過三年的策劃,位於果園街103號的新展「同一屋簷下」將於11月1日向公眾開放,「同一屋簷下」將展現華裔移民家庭在內的三個移民家庭的故事。

19世紀中葉,大量移民湧到紐約,廉價公寓應運而生,當中不少集中在下東城區,因為新移民經艾麗絲島入境後的第一站就是下東城。一時間,這裡聚集了德裔、意裔、猶太裔、波多黎各裔、華裔等移民,也因此成為紐約首個文化熔爐,至今還存留著紐約最早的房屋。

在這種背景下,當時市政府發明了出租公寓樓(The Tenement),將單家庭住房分隔成多家庭的居住空間,這一創舉構成了下東城住房的特色景觀。到1920年代,下東城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居民區。當時的樓宇內,甚至有一家十來口擠住在一間325平方英尺的公寓裡;大街上,則擠滿了爭搶活動空間的行人、小商販、魚販、小販、馬匹和手推車等,煞是熱鬧。

結果,意大利和猶太移民受不了這樣的擁擠,藉著布碌崙大橋和地鐵,搬到布碌崙或布朗士居住。在1940年代後期,一大批猶太大屠殺的倖存者來到這裡,看到這裡的猶太教堂和猶太商家,就定居下來,波多黎各人則在50年代來到這裡。就這樣,老移民搬走、新移民一批接一批又不斷湧入,直到後來華人大舉搬入。因此下東城不同時期由不同族裔為主導的移民占據。

1965年10月,在自由女神像的腳下,時任總統約翰遜簽署《哈特-賽勒法案》(Hart-Celler Act),取消1924年「國家起源法」的配額制度,改變以往傾向東歐移民的政策,推動移民來源多樣化,立即為亞洲、歐洲、中東和非洲的新移民打開了美國的大門。

七千多位移民住過的廉價公寓

位於下東城果園街(Orchard St)97號的廉價公寓博物館(Tenement Museum)也被稱為移民博物館,這棟五層磚樓的老房,在1863年和1935年間曾經居住過來自20個不同國家的移民,達7千多人,正是這一時期特點的反映和表現。

而果園街103號的新展覽則展現二戰後的移民來美生活,三個家庭分別是1950年代二戰後從歐洲逃到美國的猶太家庭,1960年代生活在下東城社區的波多黎各家庭,以及1965年從香港移民來美的黃女士一家,這個香港家庭有四個孩子,父親在華埠餐館工作,母親在服裝工廠當縫紉,是典型的早期華人移民的選擇——男的做餐館,女的去衣廠。

早期的猶太及意大利新移民工作也是以製衣為主,1950年代後由香港移民取而代之。

上述的三個移民家庭中,每個家庭都有一位家長在服裝行業工作。博物館為此在公寓展覽中復原黃女士母親的車衣工作,擺上古老的縫紉機,工作人員用這些道具、蒐集到的以前租戶的資料、紀錄和照片,帶領參觀者穿越不同的房間、體驗新移民早年的真實生活狀態,重現紐約市的過去,映現紐約市的現在。

據指出,該展覽從10月份開始,每天有一次免費預覽,有興趣人士可以致電博物館:877-975-3786,也可瀏覽網站(www.tenement.org)了解更多詳情。◇

責任編輯:李真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