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俞净意的“意净无染”改变了命运

灶王爷来过之后,他改了名,遇到了失散的儿子

作者:魏谷

明朝嘉靖年间,江西那个地方,有一位先生姓俞名都,字良臣,从小聪明过人,书念得好,18岁就考上了秀才。

三十年秀才没成良臣

秀才是做成了,“良臣”徒有其名。明朝的科举,学子们要先考取童生,再考取秀才,再考取举人的。考取举人后才有资格赴京考功名、做官出仕。俞良臣不能出去做官,就在当地开设了一个私塾,做了教书先生,过着清苦的日子。

教书之余,俞先生和一些与他同年进学的学子一起,结了一个“文昌社”,大家一起惜字、放生、戒淫、戒杀、修口……总而言之,就是依照佛法的要求行善积德。

俞先生的遭际颇为不顺,年纪轻轻做了秀才,三十年之后也还是秀才,怎么也考不取举人;有过九个孩子,五男四女。五个男孩中, 四个因病而夭折;没有病死的老三,8岁那年在外玩耍丢失了;四个女儿也死了三个。到俞先生47岁那年,他们夫妇面前就剩下了一个女儿。

明朝的科举,学子们要先考取童生,再考取秀才,再考取举人的。考取举人后才有资格赴京考功名、做官出仕。图为明(传)仇英《观榜图》局部。(公有领域)
明朝的科举,学子们要先考取童生,再考取秀才,再考取举人的。考取举人后才有资格赴京考功名、做官出仕。图为明(传)仇英《观榜图》局部。(公有领域)

俞先生反省自己,好像也没有做过什么大错事,反而还处处做好事,“文昌社”就是为了大家一起做好事而办的。为什么自己的日子过得这么凄苦孤单,福分来了也守不住,好不公平呀。

每年腊月二十三,民间家家户户都要祭灶,把住在家宅锅灶边的灶王爷送上天,灶王爷要把这家人的善恶报告给天帝。和很多的读书人一样,俞先生每到这个日子,便郑重地写一篇疏文,将自己一年的情况写出来焚祭给灶王爷,请他带到天帝那里去。他把自己的困惑也写进了祭文。

47岁那一年的大年三十晚,人丁不旺的俞家对影三人地相吊守岁,忽然听到敲门声。开门一看,是一个五六十岁的道士。这位道士穿着黑袍,头发斑白,头顶上扎着角巾,站在门外。

道士进门后,很有礼貌地作长揖、就座。道士说自己姓张,从远地而来,走过俞家门口时听到里面有愁叹声,特地进来慰问。

台湾过年:送灶神,写春联,贴年画
灶神爷爷和灶神奶奶。(梁淑菁/大纪元)

不是道士是灶王爷

大年夜家家户户都团圆,这一位陌生人不赶着归家而来慰问,俞先生当然心里非常感激,话匣子很快打开了。俞先生说自己生平读书、行善,可是功名不遂,妻子不全,衣食难继,反省自己的行为又不知道哪里有错,所以难解悲苦,并给张道士背诵了自己焚祭给灶神爷的疏文。

谁知张道士说:“你家里的事,我早就知道,也非常清楚。你恶念太重,平生的善言善行都不实在;每年你的焚疏,也多为怨天尤人,这是亵骂上天。如此下去可能还有更重大的不幸在后面等着你呢。”

俞先生听他这么说,虽意外却也不服气,说:“我听说神监理人间,善恶必录。这么多年我与同社的诸生立下誓愿,力行善事,并且谨身遵照文昌社里的规条行事,怎么会是专务虚名?”

张道士就举了几桩事,一一向俞先生说明:

比如有识之士都懂得汉字个个来自于神赐,糟蹋不得。古人是恭恭敬敬地将用过的纸张焚化,不敢亵渎的,文昌社里也有惜字的条规。而你的生徒、知交们却有用旧书糊窗子包东西,甚至拿它当桌布擦拭桌子的。先生你日日亲见并不戒谕一语。但是你看见路上遗落着写了字的纸张,就会去捡了焚化,这是什么意思呢?

又讲杀生:文昌社每月都要放生,你也做,但并不真正是自己想放生。人家做你跟着做,人家不做你也就不做了,你动的并不是内心的真念。而且,虾蟹之类的生物也常常登于先生家的庖厨,它们就不是生命吗?

再说口过:先生能言善辩,才思敏捷,有强词服人的本事,平时知道克制,自知有伤厚道;可是在相熟的朋友中,就讪谤嘲讽,妄语连连,舌锋所及早已触怒神灵。你还认为自己是个好人,你能欺瞒过上天吗?

还有邪淫:先生没有做邪淫之事,但是看到美貌女子,必定盯着人家看,心神摇摇,所以你不妨扪心自问,如果因缘凑合,你能不能做到不动心?

这一位陌生人,将俞先生的心底剖析得一清二楚,俞先生惊愕惶悚之余,也明白了面前的乃是真神,于是伏身在地泪流交加地说:“您定然是上神降世,恳请您的救度。”

只听对方说:“君信神信佛根基不深,行善之事不能持久。所以平生善言善行,都是敷衍浮沉;而满腔意恶,妄念四起,起伏缠绵,不绝于心倒是真切。如此还期望福报,就像种荆棘而期嘉禾,荒谬之极。希望君子日后能弃贪、摒淫、制妒,除各种妄念;不图名报,不论大小,不分难易,量力行事,持之以恒,久久行之,自有意想不到的果报。”

以上这段话,说的是俞先生有修善之心,但浮于表面,妄念四起,意恶不绝也不知摒弃,这样修道无异于种下荆棘,却指望收获稻米。张道士告诫俞先生以后要懂得修心、净意的重要,并且告诫他要持之以恒。

最后张道士说:“你家对上天神灵还是虔洁的,所以我特地来为你指点迷津,你要勉力修持,尚可扭转命运。”说完之后,张道士起身进屋,走到厨房处就蓦然不见了。这时的俞良臣早已明白,自己万分幸运地得到了灶王爷的示现指点。他恭恭敬敬地焚香叩谢,跪拜天恩。

净意终成良臣

第二天是年初一。俞先生从这一天起改过自新,先改字,将“良臣”改成“净意”,提醒自己清净内心,做到“净意”两字。

“净意”并不容易,开始时杂念纷乘,俞先生已知一言一动一念一时都有神灵在侧,所以心念坚定,日复一日地“弃贪、摒淫、制妒,除各种妄念”,心念一转,行为和语言也就随着转变了。每个月的最后一天,他都将自己的行为、思想写成祭文,上告给灶王爷。

三年之后,俞净意终于做到了“动即万善相随,静则一念不起”。对于发心修炼的人来说,这都是令人羡慕的。俞先生很用功,也用对了功,所以长进得很快。

50岁这一年,俞净意被推荐到宰相家中做了孩童们的老师,宰相熟悉他之后很敬重他的人品学问,又推荐他进入国子监——国家所办的高级官员预备学校学习。

两年之后,俞净意“遂登科,次年中进士”。“进士”是古代的什么学位?大约相当于现代的博士级别。

不久后的一天,俞净意去拜访王宫的大内太监杨公,杨公叫他的五个养子都过来与俞先生见面。其中的一个男孩,俞净意一见就觉得面熟,似乎以前认识。

俞净意得知这个男孩年16岁,小时候玩耍误入运载粮食的船只,船只把他带离了家乡,因而被王宫的公公收养,但是这个男孩还记得自己的家乡在“江右”。

俞净意非常惊讶,老家江西就是“江右”的一部分呀。想到走失的儿子左脚上长有两颗黑痣,就请男孩脱了左脚的鞋袜检视。一看之下,俞净意不觉失声大呼:“是我儿也!”原来眼前的男孩真的是他失散的儿子。

俞净意得知这个男孩年十六岁,小时候玩耍误入运载粮食的船只,船只把他带离了家乡,因而被王宫的公公收养。图为清 院本《清明上河图》局部。(公有领域)
俞净意得知这个男孩年16岁,小时候玩耍误入运载粮食的船只,船只把他带离了家乡,因而被王宫的公公收养。图为清 院本《清明上河图》局部。(公有领域)

这时的俞净意知道,自己孤贫、无后的天命已经改变了,境遇的改变皆是“净意”的结果。也明白了,改变命运的正道不是做官成名而是修心养德。

俞净意辞了官职,回到家乡,把他自己改过自新之事,毫无隐瞒地讲了出来,教人“意净无染”。这就是我们看到的这一篇故事。@*#

参看资料:

《了凡四训 》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

责任编辑: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