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

【品读唐诗】诗仙李白的“寻隐者不遇”

李白是诗人、侠客、旅行家,他也是谪仙,一个尘世中的修行者。图为清 华喦绘《竹溪六逸图》局部。(公有领域)

很多人都读过贾岛的诗歌《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唐朝的寻隐诗自成一派,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唐朝诗人,一次次走进山水佳境,踏上寻仙问道之旅。大唐诗坛最耀眼的明星——诗仙李白,他的寻隐之旅有怎样的玄妙意境呢?

在一个溪水潺潺、桃花灼灼的明媚春日,少年时代的李白走进一座大山,寻找一位隐居道人。一路上,麋鹿时隐时现,飞泉倒挂碧峰,妆点了李白眼中的风景。然而这一路寻寻觅觅,人迹罕至,更不见道人仙踪。李白只能怀着失落的心情,独倚青松久久徘徊。这次充满遗憾的经历,却被李白写成一首仙韵灵动的诗歌《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诗境赏析

在唐诗的天空下,有一片世外桃源,那里住着清净修行、与世无争的隐者高士。李白拜访道友的故事,就在一座幽美清新的戴天山中徐徐展开。

李白想到求访道士而不得,难掩心中的惆怅,于是走走停停,徘徊于青松之间。图为宋 梁楷《李白吟行图》局部。(公有领域)

诗歌首联二句,是这场旅途的起点。“犬吠水声中”,流水涓涓,犬吠隐隐,构成了大自然的音乐,仿佛在欢迎少年李白的到来。“桃花带露浓”,桃花初绽,尚沾着露水,在曙光下更显得秾艳明丽。这两句勾勒出李白寻访的时间——春日晴朗的清晨,以及寻访的路线——缘溪而行,入桃花林。

李白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武陵人,穿林入山,不断靠近心中的世外桃源。他所见所闻,皆是美好繁盛的景象,非常契合他即将遇见道友的欢快而殷切的心情。随着时间流逝,李白步入大山深处,即将到达道友的居所了。

此时的景色就像修炼人的心境一般,变得静谧纯粹又超然脱俗,也造就了全诗佳句:“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鹿喜静,李白在林间小道中,时常窥见它们出没;时近正午,李白在隐秘的道观附近,却听不到打钟之声。

上句通过鹿之踪迹反衬不见人影,喻示道观主人栖隐山林的出世风采。下句描写钟声杳然,只有溪水声相伴,更反衬环境清幽,褪去凡尘烟火气。这两句,更暗示了山中无人,以及这次拜访的结果——不遇。

李白却“遇见”了苍茫空灵的风景。他在颈联这样描绘:野生的竹林随风舞动,仿佛一双手拨开了青色的云雾;雪白的瀑布飞流直下,仿佛一袭缎悬挂在苍翠的山峰。竹叶与雾岚,融入碧峰之中,形成绵延不断的青绿色调。飞瀑在满目碧色中呈现出鲜明的白色,犹如神来一笔,点缀着深林中的生机,构成动静相宜的天然画面。

风景再美好,毕竟不是李白此行的目的,他想到求访道士而不得,仍然难掩心中的惆怅。然而此情此景,又让他流连忘返,于是走走停停,徘徊于青松之间。李白时而倚靠、时而沉吟,漫声道一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整个寻隐之旅,在一种淡然的愁绪中渐渐收束,留给读者一个孤独而飘渺的诗人背影。

李白诗歌,以浪漫雄奇、清新自然著称,《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虽然是早期作品,亦有可圈可点之处。这首诗展现出仙境一般的山水风景,将寻隐途中的超脱自在,以及未遇隐士的清愁惋惜表达得婉转精妙。历代诗评家常常称赞它“幽适”“仙气”,独具自然深秀、逸气横空之趣。

唐诗背后的故事

戴天山位于四川江油,因山势如筐,又名“大匡山”。它林壑深邃、山川秀丽,诗仙李白曾在山中寺院读书击剑,度过了他十年的青葱岁月。这个山明水秀的胜地,赋予了李白珠玑璀璨的妙笔,滋养了李白飘逸自由的诗心,也奠定了他寻隐求道的仙缘。诗仙卓然洒脱的气韵,就在这里生发、积淀。

诗仙李白曾在戴天山的寺院中读书击剑,度过了他十年的青葱岁月。图为清 徐天序《山水画册‧坐禅》。(公有领域)

今天的江油市内的李白纪念馆中,保存着来自戴天山的一块宋碑《敕赐中和大明寺住持记》。它用精简质朴的文字,为后人讲述少年李白的生活:玄宗朝翰林学士李白,年轻时在当地担任县吏,后来在山寺中读书十载。

李白一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后人的心中,他是诗人、侠客、旅行家,他也是谪仙,一个尘世中的修行者。深山岁月清寂而逍遥,攻读诗书的李白又成了一位隐士。山中的禅僧、道人,既是坐论玄理的师友,也是志同道合的知音。

他在挑灯苦读的同时,也走遍蜀中名山名胜,探访隐士,丰富见闻。李白自言:“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那亲近自然、游赏山水的喜好,大概就是在戴天山读书时期养成的习惯。

诗歌中的道士,历史早已湮没他的姓名。在李白笔下,他的行踪飘忽不定,性情无拘无束,成为仙风道骨的象征,让人向往、追寻。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隐士,才让戴天山仙气飘飘,也只有像李白这样的诚心求道之人,才能领略个中风光。

戴天山是李白成长、修行之处,也是他实现梦想的起点。好男儿志在四方,年轻的李白曾在山寺中题诗一首,与戴天山作别:“晓峰如画碧参差,藤影摇风拂槛垂。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他真诚地告诉戴天山,自己并不是不留恋这里的清幽境界,只是希望投身大唐盛世,施展一身文武艺,实现安社稷、济苍生的宏远抱负。此后,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而他终其一生,亦不改高洁的风骨和求道的初心。最终,只有唐朝诗人李白成为诗仙,成就唐朝诗歌最耀眼的巅峰。

点阅【品读唐诗】连载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