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咏月藏玄机 你看出来了吗?

文/升华、李莲
诗仙李白(大纪元制图)
font print 人气: 7099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

千百年来,月亮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有多少关于月亮的传说故事令人向往,有多少关于月亮的诗、词、歌、赋让人传颂,咏月佳句,意象丰富,内涵深广,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尽的韵味。

在众多的咏月诗作中,创作最多的非诗仙李白莫属。对于明月的寄怀与歌咏,贯穿了诗人的一生。

据统计,李白咏月的诗篇有三百四十首,在其全部诗作中所占比例约为三分之一。

《静夜思》― 望月

李白生于公元701年二月二十八日,从小饱读诗书,博古通今,李白父亲曾把他送到眉州象耳山读书。到公元718年,即开元六年,李白开始修习纵横术并游历蜀中。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时年约二十五岁的李白,在游历蜀中后开始仗剑远游。

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旧历九月十五日,李白行至扬州,在旅舍之中,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静夜思》。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从字面上,表达了一位远在他乡的游子对故乡深深怀念之情;用平淡语言娓娓道来,如清水芙蓉,不带半点修饰;信手拈来,没有任何造作之痕,无怪后人赞为“妙绝古今”。

然而,李白思故乡,回家乡便无烦恼而即得幸福?

诗人在另一首诗中写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间名、利、情,何处是归宿?一轮明月,从古到今,一日不离,当空临照,永恒的皎洁、纯净,那岂不就是诗人寄怀的美好境界吗?

李白被称为诗仙、谪仙,其之所以先“举头望明月”然后“低头思故乡”,即是圣洁的上天才是其心灵、精神的故乡,举头望之,低头思之。千古以来,多少世人吟诵此诗,当内心深处返本归真之本性被触动,虽不能了然悟道,却无名欣悦,这或许是《静夜思》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真正原因。

《把酒问月》― 问月

从公元725年,至742年之间,李白沿黄河东下,先后漫游江夏、洛阳、太原等地。后又游历河南、淮南及湘、鄂一带,北登泰山,南至杭州、会稽等地,所到之处,访仙问道,留下了众多美好的诗篇。

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诗人开篇即提出一个人类永恒的疑问,“青天有月来几时”?天上的月亮是什么时候有的?人世间熙熙攘攘皆为利往,对于遥远的星辰朗月,又有多少人会静心遥望,求索宇宙时空的奥秘?

人生短暂,但明月长存,古往今来,人事易逝,而月宫中玉兔、嫦娥等神仙依然还在。把酒吟诗,诗人与明月长相共守。

月亮自古以来即代表圣洁、理想、精神和仙界,无论人世如何沧桑变化,兴衰起伏,挂在天边的明月,却不曾私照任何一个角落,不曾对古人、今人有任何分别。

《把酒问月》中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与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写到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相互辉映,照亮永恒,启迪世人向往崇高、荡尽世俗污秽、最终返本归真。

李白《把酒问月》(小玉/大纪元)

《月下独酌》― 舞月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进宫,唐玄宗为诗仙超凡入胜的才华打动,任命李白为翰林供奉。公元744年,李白在长安城写下了《月下独酌》,这是李白咏月的另一千古名篇。

月下独酌四首 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下,李白以月影为伴,酣饮歌舞。诗人以明月为可对谈、可相伴的朋友,尽管月不解饮、影徒随身,然而诗人却视明月为知已,表达超然物外的神思。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人生在世,人与人之间何尝不是如此——生来相聚,死而别离。

李白在《拟古十二首 其九》中写到,“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人生就像一场旅行,生命的终结不过是新的开始,在天地之间有的人来有的去,不过是一场轮回而已。诗人借明月抒怀,揭示出生命永恒的大道真义:“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从《静夜思》到《把酒问月》,至《月下独酌》,诗人从远望、问月,到与月相舞,展现了精神境界的升华过程。

——转自《明慧之窗 https://window.minghui.org/li-bai-yong-yue-cang-xuan-ji-ni-kan-chu-lai-liao-ma/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李白不光与佛家渊源极深,他还正式入道,名在方士格。对待炼丹服食,他亦非常严肃认真。他漫游山水,寻仙访道,刻苦修炼。他超然不羁之性格,飘逸洒脱之气质,皆来源于这些,所以被称为“谪仙人”。
  • 东晋以后,山水游记体诗文开始受到关注,从唐朝开始,游山水已扩大到对台阁名胜、边塞以及繁华名都大邑之游历。所以在唐诗中有很多优秀山水诗、边塞诗。唐代很多文人在入仕以前都有长期游历经历。这种游历除了游赏名山大川、增闻广见之需要,还有出于对佛、道之信仰而寻仙访道的目的。李白在《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云:“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是游历诗人的典型代表。
  • 在《古风》其七中李白写出其与名道“千岁翁”安期公相见场景。《寄王屋山人孟大融》则描述李白在崂山东海亲尝安期公所赠之枣。近千年前,千古一帝秦始皇东巡琅邪之中,在崂山曾经召见过这位比彭祖还寿长200年的安期公,密谈了三天三宿。安期公师从河上公。当年,安期公离开时,给秦始皇留书并留言,“千年之后,求我于蓬莱山下。”(汉刘向《列仙传》,晋皇甫谧《高士传》)但千年以后,却是李白亲尝安期公所赠之枣,并和安期公一同畅游天庭。莫非历史深邃的时空中藏有更深的谜底?
  • 聚焦盛唐诗坛,以“惊风雨”、“泣鬼神”的笔触放射出万丈光焰的李白也留下了几多愁绪、愤懑和忧思。不过,在李白笔下,纵使是愁,也挥洒得率真灵动,卓尔不群。
  • 江山秀丽,古刹巍巍;流年似水,法鼓苍茫。李白游佛寺,述佛理,提醒众人:红尘欲海,切勿迷失;黄金之躯难得,众人皆当自勉。
  •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真之气,飘溢于太白诗中,成就了全方位的辉煌:音韵、句式、物象、意境、内涵,纵横开阖,异彩纷呈。复古中有创新,恢弘中见深情。
  • “谪仙”的冠号,把李白的前世、今生和此生修道返本归真的心路历程都涵盖进去了。在李白的许多诗歌中也一再显现他寻仙境、返本归真的生命追寻。李白一生经历哪些修炼的考验呢?
  • 朋友,在传统文化中被列为“五伦”之一,今天人们也常说“千金易得,知己难求”。真正的朋友,可以相伴一生,在患难中互相扶持,在生活中分享快乐。如果能够结识一位志趣相投的朋友,真是不亦乐乎!在一些节日或者重要场合,我们都喜欢给朋友赠送礼物表达祝福;重情重义的古人,也会互相赠送礼物。而且,他们的礼物新颖别致,甚至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
  • 唐朝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的兴盛,是由于圣君治世的开明政策、民间各行各业的欣欣向荣,更是由于儒释道三家思想在文学作品中达到了空前的融合。
  • “郑公樗散鬓成丝”其实是一句反语;杜甫在之前写给郑虔的诗中曾说:“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这样有才学的人,却被贬官到台州担任司户参军。杜甫担任的左拾遗也是从八品,所以才会拮据到“朝回日日典春衣”的窘迫境地。所以这首诗替郑虔及自己鸣不平。“万里伤心”与“百年垂死”,表面说的是郑虔,这何尝不是杜甫自身的写照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