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人物系列——名僧篇

【风云人物】 九死一生为取经─玄奘(上)

文/宇生 图/小玉
font print 人气: 43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月20日讯】明朝吴承恩创作的小说故事《西游记》里有个和尚唐僧,他一心向佛,去“西天取经,师徒四人历尽艰辛,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到了真经。而在历史上,也确实有一个法名玄奘的唐僧,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冒着生命的危险,凭着满腔赤诚和毅力,孤身行程二万五千余里才到达印度取得佛经。

自幼聪颖,十三岁破格为度僧

唐僧,世称唐三藏,俗姓陈名玮,河南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县南)人,他共有兄弟四人,二兄从小出家,法名长捷。玄奘排行第四,自幼赋性聪颖,仪表非凡。八岁时即从父受业,勤学不懈。当听父讲书至孔融避席故事,忽然站立起来。父问其故,他答以孔融见长辈避席,今父为儿解经,儿岂敢安座?父甚嘉许。且其幼时别具素质,不与顽童为伍,不听邪言媚语,常随二兄学习佛教经典。

隋唐时代,佛教盛行,政府规定度僧出家的考试制度,需经考试合格才能录取为僧,名叫“度僧”。隋炀帝大业十年,政府布告度僧十人,当时玄奘只有十三岁,不符合规定年龄的玄奘徘徊不肯离开。主考官见他年少而温文尔雅,迥异常人。问他为何出家?答以“志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令考官惊赞不已。故特准破格入选。出家后法名为玄奘,又称为玄奘法师。

九死一生为取经

玄奘求学过程中,深感中国佛经翻译有误,故于贞观元年(627)上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心意已决的玄奘,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虽途中一度有人向导,但终究靠孑身冒险,孤影赶路,在行经八百里的戈壁沙漠地带,几乎是险象环生。

西域记里有段话;“上无飞鸟、下无走兽,草木不生,人烟绝迹。时而飞砂卷石,时而暴雨湿蒸,无饮无食,昏去醒来。时而枯骨折剑,战场遗迹。时而凶恶恐怖,鬼魅形象。”此中足见在沙漠中的旅行,实乃九死一生的经历。

过了这片沙漠,才到高昌国。国王是虔诚的佛教徒,见玄奘到,敬礼备至,认作异姓兄弟。并以“如不肯留下决将之送回中国”打算强留高昌。玄奘绝食抗议,终于使对方感动。国王还派二三十人护送,并亲自修书知照各国当道,通容优待。经过七日七夜的行程,终于踱过冰山雪岭,进入印度境内。

玄奘在北印游历了十多个国家,于贞观五年(631年)来到中印度。在恒河过渡时,遇到一批强盗打劫,强盗见其仪表非凡,要杀他祭神以为敬天徼福。危急之际,狂飙突起,雷电交加,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吓得强盗面无人色,以为触犯天怒,不敢下手。询问原故,始知是大唐三藏来西天取经,于是跪地哀求忏悔,改邪归正。(待续)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国人都知道,苏东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史上占有不可磨灭的地位。然而写文章行云流水的他,更有一悲天悯人的胸怀,他不畏强权,勇于为民喉舌。
  • 诸葛亮字孔明、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琅邪阳都人、身长有八尺、气宇轩昂、人称“卧龙”,隐居于龙中,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年青书生。在三国演义里,他不但能呼风唤雨,又深谙奇门遁甲,刘备三顾茅庐,好不容易的请出这位“卧龙”之称的奇士高人,也是一连串高潮迭起故事的开端。
  • 郑板桥是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的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胜讼及办理赈济,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
  • 范宽是北宋的山水画大师,与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同为陕西耀县人,并称“柳范”。
    北宋时,朝廷对绘画艺术相当重视,为了吸收各方艺术创作人才,成立了画院并赐以官职。然而范宽没有选择在仕途追逐,反而隐居至人烟罕至的终南山与太华山居住,终生以山林为伴,沉浸于风雪雨雾之中,把自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因此他的山水画往往令人仿佛置身于山林中的感觉,故有人评范宽物象之幽雅, “本朝自无人出其右。”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别号文山,吉州庐凌(江西省吉安县)人,出生于南宋末年多难的朝代,因此文天祥的一生可说是坎坷多劫。
  • 王维是唐朝的诗人,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闻名。他不仅才华出众,而且富有正义感。
  • 吴承恩是明代著名的小说家,他父亲为他取名“承恩”是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留名青史的忠臣。然而他并没有达成父亲的期望,在科举场上屡不得志,考了多次竟连个举人都没考中,直到45岁才勉强考上了一个岁贡生。
  • 济公,据说他本姓李,名修元,是宋朝时的天台人,法号“道济”,由于他经常装疯卖傻,并以癫狂渡化世人,因此有“济癫”这样的称呼。不过,传说中他可是佛法无边,并常以神通济困扶危,所以外号“济公活佛”。济公则是民众对他的尊称。“济”字有扶危济困的意思。
  • 相传中国文字是仓颉创造出来的,他是古代伏羲时的史官。后人为了感念他的伟大贡献,从南北朝起就将他和“至圣先师孔子”同时敬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