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方法

激励孩子快乐学习(7)改变负面思考(中)

改变孩子负面的思考

非黑即白的想法

学生要不是觉得自己很棒,就是觉得自己很烂;他们不是表现很杰出,就是觉得很绝望;事情不是很简单,就是超困难;结果不是成功,就是失败。这些都是非常危险的想法,因为这表示只要学生觉得事情稍有不顺,或是不太愉快时,便会对他们造成非常大的冲击而无法克服。事实上日常生活,当然包括了学校生活,并不是那么地非黑即白,往往存在着灰色地带。让孩子拥有更平衡、实际的观点,当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时,他们还是可以看到事情积极的一面。

偏颇的想法

许多学生脑海里总是充斥着让自己情绪低落,认为自己不够好的想法。他们总是习惯负面思考,完全拒绝用正面角度看事情。即使是考试成绩很好,他们也会认为只是运气好,或觉得这让下次考试有很大压力。这种负面的偏见,表示他们对成功的概念不够宽广。正如同我前面提到的,成功对学生建立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世界末日

许多没自信的学生一旦失败或犯错,就会觉得是面临莫大的灾难,犹如考试考砸了就是世界末日。当然,考坏并不是什么愉快的经验,但也不是什么世界末日。将来还有很多考试或交作业的机会,还是有弥补的机会。

从正面思考转为负面思考

没有自信的学生很容易从正面思考转为负面思考。当他们考得不错时,会认为是老师给同情分、打错分数,或是觉得既然其它事情都会考砸,那么就算这件事表现得不错,好像也没什么太大意义。为了增加孩子的自信,他们必须要了解、接受、并认定正面思考之于生活的重要性。

陷入恐惧的情绪

很多学生在面临考试、测验或其它需要表现时,都会感到恐惧及焦虑。他们混淆了感觉与事实,经常想当然耳地认为,若是感觉到恐惧和焦虑,就一定会失败。这完全无助于他们考试时应有的自信。将感觉与事实区隔开来是很重要的,因为感觉未必会成为事实。

夸大负面思考

有些学生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时,会认为类似的不愉快、或是更糟的事情会降临在他们身上。因此一次历史报告成绩不好,可能会扩大为对历史科极度悲观,或认定所有科目的报告成绩都会很烂。一个老师的负面评价,可能会变成所有老师都不满意自己的表现。如此不仅吞噬了学生对该科的自信,也会导致他丧失学习弹性:因为一次的挫折,便让他从高处重重摔了下来。我们应让孩子了解到,画地自限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如此可以避免他们在生活其它方面产生负面思考,也会让他们在尝试解决问题时,可以把焦点放在问题上面。

建造一座山

学生惯于将负面或不愉快的事物,扩大成有如山那么高,高得让自己完全无法跨越。例如没被选上参加辩论赛的选手,分数比预期低,不能好好回答问题,听不懂课堂上老师讲什么,对某个科目感到特别棘手等,这都会让他们无法对事物持有平衡的观点。对某些学生来说,发生这些事让他们感到绝望,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做任何事,觉得自己不适合上学、或是觉得被别人当成是笨蛋。这些学生缺乏前瞻性,因此当令人不悦的情况发生时,他们会觉得很糟,认为自己已经没救了。为了让孩子有更平衡的观点与视野,他们必须限制不愉快只能在特定的时间与背景下产生,不能让不愉快无限制地扩大,以致影响自己的生活。

了解负面思考

孩子许多负面的想法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常让我们无从发现。正因其无从发现起,也就不知该从何改变。孩子的负面思考,很可能是在下列情况之下自然产生的:

●测验成绩公布的时候

●老师改完作业交回来的时候

●有报告要交的时候

●老师问问题的时候

●老师像是要问他们问题的时候

●老师看着他们的时候

●他们想着今天晚上非做不可的功课的时候

●他们想着某个特定老师的时候

●他们想着学校里的功课的时候

●他们想着有关学校里的一切事情的时候

对某些学生来说,只要待在学校里,一连串负面的想法便会油然而生,让他们一整天都觉得不快乐。负面思考打击他们的信心,亦粉碎了他们的自信与学习动机。

为了有效地对付负面思考的问题,学生必须了解自己一天的负面想法是什么。你可以问问一个经常负面思考的学生,当他们收到成绩单、课堂上被老师抽问、或是老师告知有考试时,他们心里到底闪过什么样的念头。因为了解这点是很重要的。

接下来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鼓励学生成为自己思想的侦测者。对某些学生来说,这意谓着他们要记录一整天的心情,特别是当某些重要事情发生,像是收到报告的成绩、老师告知要考试、或在课堂上被老师抽问的时候。

有部分学生的心情笔记,可能是这样子的:

〈注〉:前为状况 :后面是学生自然而然产生的想法

学生的心情笔记

拿到英文报告成绩: 我是因为运气好,才会拿到这种分数

老师问了一个问题: 如果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的话,怎么办?

班上小考成绩发布: 我知道我一定考砸了

面对困难的问题必须处理: 试有什么用?反正我一定表现不好

看到大卫的考试成绩: 我不像大卫那么聪明

要改变孩子的负面思考之前,很重要的是得让他们理解什么是负面思考。当他们了解什么是负面思考时,才能面对这个问题。

摘自:《激励孩子快乐学习》 新手父母出版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