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部大開發:印度心頭揮之不去的陰影

人氣 4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4月16日訊】中國在新疆進行大規模的戰略性基礎設施建設,据印度軍事戰略家分析,主要目的是增強中國在其西部邊遠省份的戰略打擊能力,通過更新內部交通通訊网絡同時,提高其在這一地區的軍事投送能力。從長遠的觀點來看,中國橫越喀喇昆侖山的公路和巴基斯坦的公路网絡相連結,從而把新疆的喀什和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連到了一起,這樣中國就可以通過鐵路和公路暢通無阻地直達阿拉伯海和波斯灣地區。

據千龍網編譯報道,通過提高新疆的戰略基礎設施水平,這樣可以使中國導彈裝甲部隊的部署机動性大大增強,從而對新疆周邊的中亞、西亞和俄國的安全格局造成巨大影響。

中國西部大開發對印度的軍事戰略意義印度的軍事戰略觀察家一直在密切地注視著中國在建設北京到拉薩公路和格爾木之拉薩鐵路工程方面的進展,并認為這兩條重要的交通線路將對印度周邊安全构成巨大威脅。最起碼我們認為這些戰略交通線的規划和建設向印度傳達了這樣的信息:

*這些基礎設施完成后,中國在西藏和南部与印度支那接壤的邊疆地區的軍事部署能力最起碼可以提高兩倍。

*由于這些擬建中的交通网絡有著巨大運輸能力,因此它可以有效地維持對駐守在西藏的戰略部隊后勤補給。

*格爾木至拉薩鐵路的建成通車,尤其是西气東輸管道的貫通,可以使中國的戰略空軍獲得充足的燃料和其他軍需物資的補給,這樣使中國空軍的遠程戰略打擊能力大大增強。

*同樣原理,中國在西藏戰略導彈的部署能力由于交通的便利也可以成倍的增加。

從戰爭原理來講,如果在就近地區有充足和便捷的燃料補給,任何一國發動戰爭的能力都會成倍翻番,因此,通過開發柴達木盆地儲量極為可觀的石油資源,中國在不遠的將來可以毫不費力的做到這一點。另外,這條計划中西气東輸管道的建成也可以增強中國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軍事打擊和部署能力。更重要的影響是中國的能源安全從此有了保障,再也不用擔心從中東進口石油的巨型油輪在通過霍爾木斯海峽和馬六甲海峽時受到美國和其他敵國的攻擊。

結論:致力于經濟開放和開發落后地區是一個值得稱道的目標,然而就中國來講,他在這一地區進行軍事現代化和增強戰略投送能力的理論基礎尚不明朗,自己本身也不能自圓其說,中國建造這些戰略交通線的真正用意還等待進一步觀察。中國的“西進政策”不僅引起印度的關切,他最終也會引發在中亞和海灣地區有著重大利益的兩個超級軍事強國美國和俄國的不安。

這些擬建中交通网絡的建成,使它就像触須一樣伸向中國這兩個不安分省份的縱深地區,這些触須延伸到哪里,中國的戰略武裝部隊就進駐到哪里,這應該引起印度的深思。(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加拿大開發西部 南部受惠最大 (4/9/2001)    
  • 代表擔憂西部開發將毀坏文化遺址 (3/13/2001)    
  • 中央開恩 廣西內蒙享受“西部”优惠 (3/13/2001)    
  • 伊銘: 重點唱好西部開發這出戲 ——北京“兩會”觀察(5之2) (3/13/2001)    
  • 西部開發不是“開挖” (3/12/2001)    
  • 十五計划集國債千五億 投入西部開發 (3/6/2001)    
  • 舉債千五億 開發大西部 (3/5/2001)    
  • 中國新世紀第一個全國兩會八大熱點 (3/3/2001)    
  • 林和立專論:文革式打壓法輪功 開明干部不安 (2/27/2001)    
  • 錢途無限 瓜分西部「大肥肉」成焦點 (2/26/2001)    
  • 西部開發增加維族憂慮 (2/14/2001)    
  • 王力雄:”西部大開發”的代价 (2/7/2001)    
  • 西部地區聯合開出第一趟求賢“專列” (1/14/2001)    
  • 楊帆 :“東施效顰”中西部 (1/10/2001)    
  • 中國大陸西部開發統一政策發布 元旦起适用 (12/27/2000)    
  • 遲浩田促請華商參与西部開發事業共創商机 (11/29/2000)    
  • 時事述評:中國西部開發破美國圍堵 戰略西移俄印兩鄰不安 (11/19/2000)    
  • 西部開發工程龐大如再造 資金成問題 (11/19/2000)    
  • 四川兩農民私設「西部開發指揮部」 騙錢30万 (11/18/2000)    
  • 西部開發 投資教育 農村小學教師獲千万元培訓資助 (11/17/2000)
  • 相關新聞
    楊帆 :“東施效顰”中西部
    西部地區聯合開出第一趟求賢“專列”
    王力雄:"西部大開發"的代价
    西部開發增加維族憂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