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之不存 人將焉附? 長江流域水土流失報告

人氣 1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7月29日訊】 雄渾挺拔的中國西部,一條大江出雪山,越峽谷,浩浩蕩蕩奔流到海,這就是流淌數百万年、孕育著無數華夏儿女的我國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長江。跨入新世紀,這條6300多公里的母親河究竟處于怎樣的境地?長江將面臨怎樣的前途和命運?長江能否支撐起全流域4億多人口的生存和發展?記者日前隨“中華環保世紀行保護長江生命河”采訪團沿江而上采訪,一探究竟。

黃牌警告:破坏容易恢复難

  新華网消息﹐長江北岸,大巴山下,青山綠水間一片綿延數十里的黃色荒山野岭格外醒目。這就是被專家稱為“南方水土流失之最”的湖北宜昌金竹至遠安荷花的黃色走廊。

  記者日前驅車前往察看,只見綠色環繞之中,一道道黃色的山梁植被稀疏,裸露的山頭猶如癩子頭一樣綿延20多公里,甚至跨越縣境。

  隨行的宜昌市水利水電局尹遠志高級工程師說,這片荒山野岭是歷史原因造成的。50年前,這里也曾森林茂密,環境宜人。但在經歷了戰爭、大煉鋼鐵以及文化大革命后,一座座山丘被理了光頭,成了水土流失的重災區。

  大自然的報复是無情的。水土流失導致大量泥沙進入溝道,不僅造成當地河道、堰塘、水庫的淤積,也使農業生態環境不斷惡化,水旱災害頻繁發生,給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形成了經濟落后、群眾生活水平低下的社會環境。

  為了拿下這塊“硬骨頭”,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起,水土保持部門開始治理10万畝荒山野岭。通過栽种油桐、刺槐等建立植物防護體系,采取工程措施減少水土流失。

  破坏容易恢复難。盡管下了不少功夫,治理仍然由于种种因素迄今收效甚微,惡劣的生存環境使油桐的成活率大打折扣,大量水土通過一條名叫黃柏河的小支流進入長江,直接威脅三峽庫區安全。

  “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因為這里特殊的地質條件。”尹遠志說。記者在現場發現,這里大都是頁岩,地表是薄薄的風化碎屑層。專家介紹,這里土壤貧瘠,含水率低,肥力極低,而由于表土流?p盡,地表夏季最高溫度可達77.8度,在缺土、少水、高溫、乏肥的惡劣條件下,即使是零星的灌草也逐步退化、死亡,加劇了水土流失。

  “山上的許多樹都是我种的,可是好不容易長起來,卻被人又砍掉了。”58歲的宜昌縣分鄉鎮聯合2組村民易万貴痛心地說。原來,附近村庄仍有半數農戶以薪柴為燃料,刺槐等還沒有完全長大,就被村民當柴燒掉。

  “這也是因為缺乏管護造成的。”宜昌縣水土保持局副局長趙春華說,水土保持站因經費短缺,已經從三個人縮編為一個人,村里的護林員也起不了大作用。

  “這十万畝荒山野岭,已經成為宜昌地區最大的水土流失源。”尹遠志說,三峽水庫蓄水日期逼近之際,沉睡了數十年的這片荒山野岭發出了呼喚,呼喚人們進行治理,減少水土流失,減少水土進入長江,進入三峽庫區。

水土流失:長江“當仁不讓”位居各流域之首

  千古長江,源遠流長。

  十万畝荒山野岭,僅僅是長江流域上中游水土流失現狀的一個縮影。從武漢到宜昌,從巫山到重慶,一路行來,長江給人留下的最深印象不是長,而是黃。不盡濁流滾滾來,雖然泥沙量要遠比黃河“遜色”得多,但是長江的黃色仍然是大自然給人類,給中國人發出的一張黃牌警告。

  气候溫和、降水充沛,利于植物生長和恢复——長江流域既有“先天麗質”的一面,也有“弱不禁風”的一面——山高坡陡,溝壑縱橫,地形破碎,土層淺薄,降雨量大。一旦地表植被不复存在,就會發生嚴重的水土流失,要不了多長時間就可將土層沖刷殆盡,使土地資源遭到無法挽回的破坏。水土流失猶如一种慢性頑症,強烈侵蝕著万里長江的肌體健康,威脅著國家生態安全,成為長江經濟社會發展的“心腹之患”。

  溫文爾雅的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副局長史立人,几乎跑遍了長江中上游的山山水水。這位“老長江”說,長江流域許多地方已經遠不是人們傳統印象中的“山青水秀”,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積近74万平方公里,占流域總面積的41.1%,水土流失區土壤年侵蝕總量約22.4億吨。無論就水土流失面積而言,還是土壤侵蝕總量而言,長江流域均居我國各大流域之首。

  土壤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土之不存,人將焉附?全國人大環境与資源保護委員會主任委員曲格平因此提出:“在我國眾多環境問題中,水土流?O頭號環境問題。”

  史立人則發出警告,“特別是土地淺薄、流失嚴重的山丘地區,若不及時治理,土地將永遠失去農業利用价值。”据科學家測算,自然狀態下,形成1厘米厚的土層需要120到400年,而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每年要流失表土1厘米以上。年复一年的水土流失,使有限的土地資源遭受嚴重的破坏,地形破碎,土層變薄,地表物質石化、沙化,有的地區因土層殆盡,基岩裸露,部分群眾已失去生存之地。

  長江流域水土流失,以中上游為最。從金沙江下游到嘉陵江,從沱江到烏江以及三峽庫區,千百年來,人口的增加,經濟的增長,使上中游山丘地區的水土流失占到全流域的2/3。

  “長江的泥沙主要來自上游,全流域每年有100万畝土地遭到破坏,僅貴州裸露岩地每年就大約新增5000畝。”史立人說。

  自宜昌以上,進入舉世聞名的三峽,也進入了山高坡陡的長江上游。濱江的良田無法滿足日益膨脹的人口,人們向大山要耕地,使坡耕地成為長江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帶,進入長江的泥沙年均約5億吨,其中1/3來自坡耕地。另外,荒山荒坡、疏幼林地和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也帶來了大量泥沙,開發建設項目則造成了人為的水土流失。

  今年是《水土保持法》實施十周年,法律規定,新開工建設項目必須實現“三同時”。而記者在三峽庫區發現,部分移民建鎮并未認真貫徹執行這一法律。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歷史悠久的重慶市巫山縣,屬渝東門戶,地處三峽庫區腹心。作為三峽大壩建成即將淹沒的20個區縣之一,巫山新縣城已初具規模,卻沒有編制水土保持方案,水土保持工作陷入被動狀態。

  7月17日,記者沿江而上進入重慶涪陵時發現一大奇觀:烏江和長江在這里交匯,從交匯處一直向東,長江竟然變成了“涇渭分明”的兩半,一半是黃水,一半是清水,綿延長達數公里。鐵的事實再次證實,長江不是正在變成一條黃河,而已經是一條“黃河”。

生態安全:積極构筑生態屏障

  水土流失与貧困相伴。中國科學院的研究表明,在全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可持續發展總體能力排序中,長江上中游云、貴、川、青、甘、陝、鄂7省、自治區除湖北排在第15位以外,其他6省全部排在倒數十名之列。

  作為專門性流域机构,長江水利委員會有關負責人認為,長江流域上中游一些山丘地區水土流失加劇,生態環境惡化,不僅嚴重阻礙了當地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而且影響著中下游平原地區的長治久安。

  水利部水土保持監測中心副主任蔡建勤說:“1998年長江全流域特大洪水給國民經濟和下游兩岸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上游地區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惡化。”

  上中游山丘地區的水土流失和中下游平原地區的洪水災害,已經成為長期困擾長江流域經濟發展的兩大“心腹之患”。

“心腹之患”并沒有嚇倒炎黃子孫,為了留住水土,人們積極行動起來。

  “前世作了惡,這世任山河,烤的是轉轉火,吃的是三大砣,點的是燈燈角,睡的是包谷殼。”重慶開縣關坪的山里人早年盛傳的這句歌謠,如今已經成了歷史。經過8年的“長治”工程,重慶開縣關坪人以治理水土流?乾痐腄A以植樹造林為重點,以恢复植被為前提,以坡改梯,退耕還林,實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不僅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1平方公里,而且人均純收入達到1900元,涌現出不少种植大王、養殖大王。

  同樣地處宜昌縣,同樣地處長江北岸,和十万畝荒山野岭的滿目黃色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距三峽大壩僅5公里的太平溪小流域經多年整治后顯現出勃勃生机。從1981年起,通過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坡耕地大量改造,營造森林植被,种植經濟林木,修溝筑池,建壩攔沙,奔流近10公里直抵長江的太平溪小流域的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山川秀美的景觀初步顯現。

  記者在現場看到,白云環繞著海拔1300多米的山岭,一片片茶園鑲嵌在山坡上,茶葉已成為當地特色經濟的主要支柱,農民收入也從1981年的人均61元上升到2538元。2000年6月,太平溪小流域被命名為全國水土保持示范小流域。

  如今,在長江流域,類似太平溪的小流域一共達到2200多條,多年來得到治理的面積已經達到7.2万平方公里,約等于一個渤海的面積。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從保護母親河工程到長防林建設,從“長治工程”到生態縣建設,人們正行動起來,整治江河,重整國土。

  “我們不希望再回到過去,希望政府采取積極措施,盡快拿下十万畝荒山野岭。”湖北省宜昌縣分鄉鎮聯合2組几位村民的話,至今響在耳邊。(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新疆水土流失情況嚴重 (7/19/2001)    
  • 長江水土流失面積達每天500足球場 (7/9/2001)    
  • 中國大陸生態環境六大災患 (7/5/2001)    
  • 湖北:千湖之省剩百湖 百湖之市變十湖 (6/22/2001)    
  • 過度耕牧羊吃草人吃沙 (5/9/2001)    
  • 西安有待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積超過三成 (2/8/2001)    
  • 控制水土流失 大陸計划50年「治」透 (12/12/2000)    
  • 中國將斥資十五億元保護呼倫貝爾大草原 (11/27/2000)
  • 相關新聞
    西安有待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積超過三成
    過度耕牧羊吃草人吃沙
    湖北:千湖之省剩百湖 百湖之市變十湖
    中國大陸生態環境六大災患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